捧腹軒渠的成語故事
拼音pěng fù xuān qú
基本解釋渠:通“舉”;軒渠:形容笑的樣子。形容笑得難以控制。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薊子訓傳》:“兒識父母,軒渠笑悅,欲往就之。”
暫未找到成語捧腹軒渠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捧腹軒渠)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使心用腹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32回:“至于貪淫縱欲,使心用腹,污穢人家女眷,沒有一個減等奪祿,或是妻子見報,陰中再不饒過。” |
背腹受敵 | 《新五代史 南唐世家 李昪》:“吾無水戰之具,而使淮兵斷正陽浮橋,則我背腹受敵。” |
滿腹經綸 | 明 馮惟敏《海浮山堂詞稿 商調集賢賓 題春園 浪里束煞》:“論英雄何必老林泉?滿腹經綸須大展,休負了蒼生之愿?!?/td> |
河魚腹疾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二年》:“河魚腹疾,奈何?” |
大腹便便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邊韶傳》:“韶口辯,曾晝日假臥,弟子私嘲之曰:‘邊孝先,腹便便。懶讀書,但欲眠?!?/td> |
空腹高心 | 魯迅《墳 論“他媽的!”》:“至于大姓,實不過承祖宗余蔭,以舊業驕人,空腹高心,當然使人不耐?!?/td> |
腹心相照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一:“這相知只幾樣名色: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謂之知心;聲氣相求者,謂之知音?!?/td> |
經綸滿腹 | 宋 洪炎《西渡詩集 聞師川諫議至漳州作建除字詩十二韻迓之》:“滿腹懷經綸,筆間含露雨。” |
鞭不及腹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五年》:“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
滿腹文章 | 元 白樸《墻頭馬上》第二折:“他憑著滿腹文章七步才,管情取日轉千階?!?/td> |
鼓腹謳歌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文準禪師》:“鼓腹謳歌笑不徹?!?/td> |
推心置腹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光武帝紀》:“蕭王推赤心置腹中,安得不投死乎!” |
軒然大波 | 唐 韓愈《岳陽樓別竇司直》詩:“軒然大波起,宇宙隘而妨?!?/td> |
腹心之患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后梁太祖乾化元年》:“云代與燕接境,彼若擾我城戍,動搖人情,吾千里出征,緩急難應,此亦腹心之患也。” |
腹背受敵 | 北齊 魏收《魏書 崔浩傳》:“裕西入函谷,則進退路窮,腹背受敵?!?/td> |
精神滿腹 | 《晉書 溫嶠傳》:“深結錢鳳,為之聲譽;每曰:‘錢世儀精神滿腹。’” |
寒腹短識 | 清·周亮工《書影》卷五:“今人寒腹短識,輒不自量造語,余恥之。” |
水到渠成 | 宋 蘇軾《答秦太虛書》:“至時別作經畫,水到渠成,不須預慮?!?/td> |
怨氣滿腹 | 《后漢書 祭祀志上》:“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氣滿腹。” |
鼓腹含和 | 嚴復《主客平議》:“煕皞之民,耕三馀一,鼓腹含和,無過庶過富之通患。” |
腹載五車 | 莊周《莊子 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td> |
口蜜腹劍 |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唐玄宗天寶元年》:“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td> |
指腹為婚 | 《魏書 王寶興傳》:“汝等將來所生,皆我之自出,可指腹為親。” |
滿腹狐疑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3回:“公子聽如此說,便不好問,只是未免滿腹狐疑?!?/td> |
心腹之患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陳蕃傳》:“今寇賊在處,四支之疾;內政不理,心腹之患。” |
心腹之言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5回:“玄德看了,急來車前泣告孫夫人曰:‘備有心腹之言,至此盡當實訴?!?/td> |
木心石腹 | 宋·張邦基《墨莊漫錄》第五卷:“而君介然,不蒙顧盼,亦木心石腹之人也。” |
心腹之交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九回:“通判乃是心腹之交,徑入來同坐何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