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淵索珠的成語故事
拼音tàn yuān suǒ zhū
基本解釋淵:深潭。深探九重之淵,索求千金之珠。比喻反復(fù)推敲文詞,務(wù)求中肯得宜。
出處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109卷:“恐非發(fā)石取玉,探淵索珠之謂也。”
暫未找到成語探淵索珠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探淵索珠)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合浦珠還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循吏傳 孟嘗》:“(合浦)郡不產(chǎn)谷實(shí),而海出珠寶,與交阯比境……嘗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歲,去珠復(fù)還,百姓皆反其業(yè)。” |
珠宮貝闕 | 戰(zhàn)國(guó)楚·屈原《九歌·河伯》:“魚鱗屋兮龍?zhí)茫县愱I兮朱宮。” |
敲詐勒索 | 曲波《林海雪原》:“專門糾察庫(kù)侖比的淘金工人和山林工人,為非作歹,敲詐勒索,無惡不作。” |
連珠炮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54回:“高廉引了人馬,急去追趕,忽聽得山坡后連珠炮響,心中疑惑,便收轉(zhuǎn)人馬回來。” |
珠玉之論 | 《書言故事·談?wù)擃悺罚骸安获鲋橛裰摗!?/td> |
倒裳索領(lǐng) | 《鄧析子·無厚篇》:“驅(qū)逸足于庭,求猿捷于檻,斯逆理而求之,猶倒裳而索領(lǐng)。” |
意興索然 | 《東周列國(guó)志》第七十一回:“景公意興索然。左右問曰:‘將回宮乎?’景公曰:‘可移於梁邱大夫之家。’”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仙人島》:“綠云顧父曰:“圣人無字門人者,‘孝哉……’一句,即是人言。”王聞之,意興索然。” |
愛則加諸膝,惡則墜諸淵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下》:“今之君子,進(jìn)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 |
珠還合浦 | 宋 吳曾《能改齋漫錄 辨誤一》:“殊不知珠還合浦,乃后漢孟嘗,不可以孟嘗君遷就也。” |
妙語連珠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54章:“他出口成章,妙語連珠,常常使眾人大飽耳福。” |
珠聯(lián)璧合 | 東漢 班固《漢書 律歷志上》:“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 |
字字珠玉 | 明 湯顯祖《邯鄲記 贈(zèng)試》:“聽的黃榜招賢,盡把所贈(zèng)資金,引動(dòng)朝貴,則小生之文字字珠玉矣。” |
牝雞司晨,惟家之索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七回:“如陛下荒淫酒色,昵比匪人,惟以婦言是用,此牝雞司晨,惟家之索。” |
進(jìn)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 | 西漢·戴圣《禮記·檀弓下》:“今之君子,進(jìn)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 |
魚目間珠 | 《參同契》上:“魚目豈為珠,蓬蒿不成槚。”宋·司馬光《稷下賦》:“珷玞亂玉,魚目間珠,泥沙漲者其泉混,莨莠茂者其谷蕪。” |
不假思索 | 宋 黃榦《黃勉齋文籍 復(fù)黃會(huì)卿》:“戒懼謹(jǐn)獨(dú),不待勉強(qiáng),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間,此意便在。” |
漚珠槿艷 | 唐·高彥休《唐闕史·韋進(jìn)士見亡妓》:“某非獵食者,哀君情切,因來奉救。漚珠槿艷,不必多懷。” |
離群索居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上》:“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
五星連珠 | 《竹書紀(jì)年》上卷:“鳳凰在庭,朱草生,嘉禾秀,甘露潤(rùn),醴泉出,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 |
不啻天淵 | 清 李漁《閑情偶寄 賓白第四》:“吳有吳音,越有越語,相去不啻天淵。” |
魚目混珠 | 漢 魏伯陽《參同契》上卷:“魚目豈為珠?蓬蒿不成槚。” |
璧合珠連 | 唐 楊炯《公卿以下冕服義》:“然則皇王受命,天地興符,仰觀則璧合珠連,俯察則銀黃玉紫。” |
珠流璧轉(zhuǎn) | |
二龍戲珠 | 清·曹雪芹《紅樓夢(mèng)》第三回:“頭上戴著束發(fā)嵌寶紫金冠,齊眉勒著二龍戲珠金抹額。” |
靈蛇之珠 | 《淮南子·說覽冥訓(xùn)》:“譬如惰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貧。” |
好語如珠 | 宋·蘇軾《次韻答子由》詩:“好語如珠串一一,妄心如膜退重重。” |
淵源有自 | 宋·陸游《讀宛陵先生詩》詩:“鍛煉無遺力,淵源有自來。” |
珠沉玉碎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8回:“便要提起那把刀來,就想往項(xiàng)下一橫,拼這副月貌花容,作一團(tuán)珠沉玉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