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毛卓豎的成語故事
拼音hán máo zhuó shù
基本解釋汗毛都豎立起來。形容非常恐怖,或心情特別緊張害怕。
出處《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見者寒毛卓豎,舍利佛獨自安然。”
暫未找到成語寒毛卓豎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寒毛卓豎)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寒如此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范睢蔡澤列傳》:“‘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一綈袍以賜之。” |
一暴十寒 | 先秦 孟軻《孟子 告子上》:“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一曝十寒 | 先秦 孟軻《孟子 告子上》:“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一毛不拔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上》:“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
七橫八豎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四回:“一片瓦礫場上,橫七豎八,殺死的男子婦人,不計其數。” |
三毛七孔 |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唐張守節正義:“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
上無片瓦,下無卓錐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豐化和尚》:“上無片瓦,下無卓錐,學人向什么處立?” |
上無片瓦,下無卓錐之地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云居膺禪師法嗣》:“問:‘上無片瓦,下無卓錐時如何?’師曰:‘莫飄露么。’” |
不寒而栗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酷吏列傳》:“是日皆報殺四百馀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
不拔一毛 | 宋 秦觀《浩氣傳》:“為己者至于不拔一毛,兼愛者至于摩頂放踵。” |
不擒二毛 |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宋襄公曰:‘君子不受傷,不擒二毛。’” |
不毛之地 | 《公羊傳 宣公十二年》:“君如矜此喪人,錫(賜)之不毛之地。” |
不饑不寒 | 《齊桓晉文之事》:“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 |
舉如鴻毛,取如拾遺 | 《漢書·梅福傳》:“舉秦如鴻毛,拾楚若拾遺。” |
乍暖還寒 | 宋·李清照《聲聲慢》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宋 ·劉清夫《玉樓春》詞:“柳梢綠小眉如印。乍暖還寒猶未定。” |
乍毛變色 | |
九牛一毛 | 西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 |
二豎為災 | 春秋 魯 左丘明《左傳 成公十年》:“公疾病,求醫于秦。秦伯使醫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 |
二豎為虐 | 《左傳·成公十年》:“公疾病,求醫于秦。秦伯使醫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 |
五尺豎子 | 戰國·趙·荀況《荀子·仲尼》:“仲尼之門,五尺之豎子言羞稱乎五伯。” |
仗馬寒蟬 | 《冷眼觀》第30回:“一般仗馬寒蟬,反得各居顯要,尸位素餐。” |
令人寒心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47回:“我們做了封疆大吏,上頭還如此不放心我們,聽了叫人寒心!” |
以毛相馬 | 漢·桓寬《鹽鐵論·利議》:“故以言舉人,若以毛相馬,此其所以多不稱舉。” |
伐毛換髓 | 明·梅鼎祚《昆侖奴》第四折:“你此去伐毛換髓,變姓逃形,我何處會得你著。” |
伐毛洗髓 | 清 黃景仁《浴湯泉》詩:“伐毛洗髓欠福命,塵土腸胃聊湔除。” |
眾毛攢裘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69回:“常言道:‘眾毛攢裘。’” |
眾毛飛骨 | 唐 李白《雪讒詩贈友人》:“群輕折軸,下沉黃泉;眾毛飛骨,上凌青天。” |
信外輕毛 | 《觀經玄義分》:“況我信外輕毛,敢知旨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