宵旰憂勤的成語故事
拼音xiāo gàn yōu qín
基本解釋形容勤于政事。同“宵旰憂勞”
出處《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回:“本署院任京秩時,伏見朝廷崇尚節儉,宵旰憂勤,屬在臣工,尤宜惕厲。”
暫未找到成語宵旰憂勤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宵旰憂勤)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上勤下順 | 唐·韓愈《鄆州豀堂詩》:“惟所令之不亦順乎,上勤下順遂濟登茲。” |
不勤而獲 | 宋 王讜《唐語林 補遺三》:“吾聞不勤而獲猶謂之災,士君子所慎者非常之得之。” |
不堪其憂 | 《論語·雍也》:“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
不測之憂 | 宋 蘇軾《田表圣奏議敘》:“而田公之言常若有不測之憂近在朝夕者,何哉?” |
與民同憂 | 宋·蘇舜欽《詣匭疏》:“豈上位務在鎮靜,不須與民同憂也?” |
業精于勤 | 唐 韓愈《進學解》:“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
主憂臣勞 | 西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臣聞主憂臣勞,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會稽,所以不死,為此事也。” |
主憂臣辱 | 宋·魏了翁《辭免督視軍馬乞以參贊軍事從丞相行奏札》:“臣竊念主憂臣辱,義不得辭,跼蹐受命,退而差辟官吏、條列事目、調遣將士,凡所以為速發之計者,靡微不周。” |
樂以忘憂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
樂極則憂 | 西漢·戴圣《禮記·樂記》:“樂極則憂,禮粗則偏矣。” |
樂而忘憂 | |
樂行憂違 | 語出《易·干》:“樂則行之,憂則違之。” |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 先秦 孔子《論語 衛靈公》:“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
以勤補拙 | 隋·李德林《〈霸朝集〉序》:“心無別慮,筆不暫停。或畢景忘餐,或連宵不寐。以勤補拙,不遑自處。” |
仰屋之勤 |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序》:“后之君子,儻能芟削繁蕪,增廣闕略,矜其仰屋之勤,而俾免于覆車之禍。” |
兒行千里母擔憂 | 清 褚人獲《隋唐演義》第24回:“你這個冤家,在何處飲酒,這早晚方回,全不知兒行千里母擔憂。” |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 |
先憂事者后樂事,先樂事者后憂事 | 漢·戴德《大戴禮記·曾子立事》:“先憂事者后樂事,先樂事者后憂事。” |
先憂事者后樂,先傲事者后憂 | 漢·劉向《說苑·談叢》:“先憂事者后樂,先傲事者后憂。” |
先憂后樂 | 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
先憂后喜 | 元·賈仲名《蕭淑蘭》第二折:“您穩放著個先憂后喜,我空懷著個有苦無甘。” |
克儉克勤 | 《尚書 大禹漠》:“克勤于邦,克儉于家。” |
克勤克儉 | 《尚書 大禹漠》:“克勤于邦,克儉于家。” |
內憂外侮 | 蔡東藩《兩晉演義》第九十九回:“霸踞關中卅二年,如何豆釜竟相煎!內憂外侮侵尋日,莫怪姚宗不再延。” |
內憂外患 | 先秦 管仲《管子 戒》:“君外舍而不鼎饋,非有內憂,必有外患。” |
內顧之憂 | 晉·左思《詠史》詩:“外望無寸祿,內顧無斗儲。” |
分宵達曙 | 《北史·恩幸傳徐紇》:“時復與沙門講論,或分宵達曙,而心力無怠。” |
勤以立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