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亡逐遁的成語故事
拼音zhuī wáng zhú dùn
基本解釋見“追亡逐北”。
出處《管子·兵法》:“器成教施,追亡逐遁若飄風,擊刺若雷電。”
暫未找到成語追亡逐遁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追亡逐遁)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言出口,駟馬難追 | 宋·歐陽修《筆說·駟不及舌說》:“俗云:一言出口,駟馬難追。《論語》所謂‘駟不及舌’也。” |
一言已出,駟馬難追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5卷:“大丈夫做事,一言已出,駟馬難追。” |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 元·李壽卿《伍員吹蕭》第三折:“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豈有反悔之理。” |
三戶亡秦 | 《史記·項羽本紀》:“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
下逐客令 | 清·許奉恩《里乘》第五卷:“大姊凈絲,便下逐客令。” |
不追既往 | 清 林則徐《諭各國商人呈繳煙土稿》:“聞該夷平日重一信字,果如本大臣所諭,已來者盡數(shù)呈繳,未來者斷絕不來,是能悔罪畏刑,尚可不追既往。” |
東門逐兔 | 《史記·李斯列傳》載:秦二世二年七月,丞相李斯因遭奸人誣陷,論腰斬咸陽市。臨刑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
喪膽亡魂 | 元 秦簡夫《趙禮讓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呵,見了俺喪膽亡魂,今朝拿住這斯,面不改色。” |
中原逐鹿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
乘勝追擊 | 《新編五代史評話 梁史卷上》:“李思安躍馬交斗,經(jīng)二十余合,思安拽槍徉敗,退去。單可及乘勝追擊。 |
乘勝逐北 | 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中山策》:“魏軍既敗,韓軍自潰,乘勝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 |
買笑追歡 | 宋·吳自牧《夢梁錄·酒肆》:“壩頭西市坊雙鳳樓施廚開沽,下瓦子前新樓鄭廚開沽,俱有妓女,以待風流才子買笑追歡耳。” |
爭名逐利 |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青衫記·華陰騎驢>》:“爭名逐利,枉將人白日馳驅(qū)。” |
亡不待夕 | |
亡不旋跬 | 《新唐書·蕭瑀傳》:“漢分王子弟,享國四百年。魏晉廢之,亡不旋跬。” |
亡不旋踵 | 宋·蘇轍《<元佑會計錄>序》:“晉武帝削平吳蜀,任賢使能,容受直言,有明主之風,然而亡不旋踵。” |
亡可奈何 | |
亡命之徒 | 《周書 郭彥傳》:“亡命之徒,咸從賦役。” |
亡國之器 | 戰(zhàn)國·衛(wèi)·呂不韋《呂氏春秋·貴直》:“亡國之器陳于廷,所以為戒。” |
亡國之聲 | 《韓非子·十過》:“此亡國之聲,不可遂也。” |
亡國之社 | 《谷梁傳·哀公四年》:“亡國之社,以為廟屏,戒也。” |
亡國之音 | 西漢 戴圣《禮記 樂記》:“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
亡國大夫 | 《禮記·射義》:“賁軍之將、亡國之大夫與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孔穎達疏:“亡國之大夫者,謂亡君之國,言不忠且無智也。” |
亡國奴 | 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現(xiàn)在他們眼看就要當亡國奴了,除了反抗,再沒有出路。” |
亡國滅種 | 清·嚴復《論世變之亟》:“故其端起于大夫士之怙私,而其禍可至于亡國滅種,四分五裂,而不可收拾。” |
亡國破家 | 漢 桓寬《鹽鐵論 相刺》:“屈原行吟澤畔,曰:‘安得皋陶而察之!’夫人君莫不欲求賢以自輔,任能以治國,然牽于流說,惑于道諛,是以賢圣蔽掩,而讒佞用事,以此亡國破家,而賢士饑于巖穴也。” |
亡國敗家 |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安其危而利其葘,樂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 |
亡在旦夕 | 《元史·外夷傳一·高麗》:“大軍已駐乎心腹,鼎魚幕燕,亡在旦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