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賢良的成語故事
拼音fāng zhèng xián liáng
基本解釋方正:正直;賢良:才能,德行好。漢武帝時(shí)推選的一種舉薦官吏后備人員制度,唐宋沿用,設(shè)賢良科。指德才兼?zhèn)涞暮萌似?/p>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平準(zhǔn)書》:“當(dāng)是之時(shí),招尊方正賢良文學(xué)之士,或至公卿大夫。”
暫未找到成語方正賢良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方正賢良)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血?dú)夥絼?/a> | 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及其壯也,血?dú)夥絼偅渲诙贰!?/td> |
中正無私 | 春秋·齊·管仲《管子·五輔》:“為人君者中正而無私,為人臣者忠信而不黨。” |
圓顱方趾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精神訓(xùn)》:“故頭之圓也像天,足之方也像地。” |
正本溯源 | 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序》:“孔子既不得位,不能垂諸制度禮樂,是以為之正本溯源。” |
一本正經(jīng)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6章:“我原是故意鬧別扭,也知道自己要挨打,可是一板正經(jīng)地對先生說:‘我這個(gè)破題做的很恰切,沒有做錯(cuò)。’” |
落落大方 | 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第69回:“杜雍卻不推辭,將通身換了,更覺落落大方。” |
剛正不阿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一員官》:“濟(jì)南同知吳公,剛正不阿。” |
不正之風(fēng) | 晉 葛洪《抱樸子 辯問》:“移不正之風(fēng),易流遁之俗。” |
斗方名士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九回:“那一班斗方名士,結(jié)識(shí)了兩個(gè)報(bào)館主筆,天天弄些詩去登報(bào),要借此博個(gè)詩翁的名色。” |
匡亂反正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太史公自序》:“仲尼悼禮廢樂崩,追修經(jīng)術(shù),以達(dá)王道,匡亂世反之于正。” |
外圓內(nèi)方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郅惲傳》:“案延資性貪邪,外方內(nèi)圓,朋黨構(gòu)奸,罔上害人。” |
用心良苦 | 清·錢謙益《題懷麓堂詩鈔》:“孟陽于惡疾沉痼之后,出西涯之詩療之,曰:‘此引年之藥物,亦攻毒之箴砭,其用心良亦苦矣。’” |
正身明法 | 《晉書 元帝紀(jì)》:“二千石令長當(dāng)袛奉舊憲,正身明法,抑齊豪強(qiáng),存恤孤獨(dú),隱實(shí)戶口,勸課農(nóng)桑。” |
舉善薦賢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回:“舉善薦賢,乃美事也;卿何薦人于朝,即自焚其奏稿,不令人知耶?” |
舉賢任能 | 《禮記 大傳》:“三曰舉賢,四曰使能。” |
野沒遺賢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0卷:“那爺爺圣武神文,英明仁孝,真?zhèn)€朝無幸位,野沒遺賢。” |
正人君子 | 《新唐書 張宿傳》:“宿怨執(zhí)政不與已,乃日肆讒甚,與皇甫镈相附離,多中傷正人君子。” |
祖?zhèn)髅胤?/a> | 曲波《林海雪原》:“他說涂上既能防凍又能治療,并說這是他祖?zhèn)髅胤健!?/td> |
棋逢敵手,將遇良才 | 清·無名氏《說唐》第63回:“正是棋逢敵手,將遇良才,兩人大戰(zhàn)三十余合。” |
孝子賢孫 | 元 劉唐卿《降桑椹》:“圣人喜的是義夫節(jié)婦,愛的是孝子賢孫。” |
大開方便之門 | 明 馮惟敏《僧尼共犯》四:“誰想巡捕老爺大開方便之門,放俺還俗,便成配偶。” |
進(jìn)讒害賢 | |
匡謬正俗 | 唐·顏師古有《匡謬正俗》八卷。田北湖《與某生論韓文書》:“嗟呼!后人之于古人,人譽(yù)亦譽(yù),人毀亦毀,因其一節(jié)之長,遺其全體之短,習(xí)非勝是,好惡不公,有起而匡謬正俗者,輒謂傷忠厚焉。” |
眾建賢才 | 宋·王安石《上時(shí)政疏》:“蓋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維持;非眾建賢才,不足以保守。” |
賢母良妻 | 魯迅《墳·寡婦主義》:“在女子教育,則那里候最時(shí)行,常常聽到嚷著的,是賢母良妻主義。” |
踵武前賢 | 戰(zhàn)國·楚·屈原《離騷》:“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
圓鑿方枘 | 戰(zhàn)國 楚 屈原《楚辭 九辯》:“圓鑿而方枘兮,吾知其齟齬而難入。” |
忠果正直 | 漢·孔融《薦禰衡表》:“忠果正直,志懷霜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