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珍海味的成語故事
拼音shān zhēn hǎi wèi
基本解釋山珍:山里產的珍異食品;海味:海里的美味食品。指山里和海里出產的各種珍貴食品。現泛指各種美味佳肴。
出處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39回:“姑娘們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膩了。”
暫未找到成語山珍海味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山珍海味)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葉蔽目,不見泰山 | 《鶚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 |
一葉迷山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五回:“世上這般雙瞳如豆、一葉迷山的,以至糊涂下人,又有幾個深明大義的呢!” |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 《鶚冠子 天則》:“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 |
一山不藏二虎 | 歐陽山《三家巷》:“他跟展公有點一山不藏二虎的味道,這是他太狂妄。” |
一指蔽目,不見泰山 | 謝覺哉《關于獨立思考》:“至于全體的事,不管好處多大,總是‘一指蔽目,不見泰山’。” |
萬水千山 | 宋 宋徽宗《燕山亭 見杏花作》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 |
三山五岳 | 清 曹寅《舟中望惠山舉酒調培山》:“三山五岳渺何許?云煙汗漫空竛竮。” |
三月不知肉味 | 《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
不知肉味 | 春秋 孔子《論語 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
不識廬山真面目 | 宋 蘇軾《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不識泰山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師父如此高強,必是個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 |
丘山之功 | 漢·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故乃建秋山之功,享不訾之祿。” |
叢山峻嶺 | 吳運鐸《把一切獻給黨 在礦井里》:“煤礦的空中索道,越過了叢山峻嶺。” |
東山之志 | 《晉書·謝安傳》:“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
東山再起 | 唐 杜甫《暮秋……呈蘇渙侍御》:“無數將軍西第成,早作丞相東山起。” |
東山復起 | 明·張煌言《祭建國公鄭羽長鴻逵文》:“懸擬壯猷,東山復起。夫何訃聞,遽騎箕尾?” |
東山高臥 | 《晉書·謝安傳》:“卿累違朝旨,高臥東山。” |
東洋大海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7卷:“弄得神魂顛倒,意亂心迷,將前妻昔日恩義,撇向東洋大海。” |
東海揚塵 | 晉 葛洪《神仙傳 麻姑》:“麻姑自說云:‘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向到蓬萊,水又淺于往者會時略半也,豈將復還為陵陸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復揚塵也。’” |
東海撈針 | 元 柯丹丘《荊釵記 誤訃》:“兒,此生休想同衾枕,要相逢除非東海撈針。” |
東海逝波 | 明·劉若愚《酌中志·內府衙門職掌》;“縱有真心為國、束身自好者,恐亦孤掌難鳴也。東海逝波,其奈之何哉!” |
東海鯨波 | 高珪《岳墳感賦》詩:“東海鯨波誰可靖,只今惜少岳家軍。” |
個中滋味 | 宋·向子諺《西江月·紹興丁巳,遍走浙東諸郡……》:“居士何如學士,翰林休笑薌林。個中真味少知音,不是清狂太甚。” |
中山狼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
臨水登山 | 唐·楊炯《送并州旻上人詩序》:“況乎人生天地,岳鎮東驅,良時美景,始云蒸電激,臨水登山,忽風流而雨散。” |
為山止簣 | 語出《論語·子罕》:“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 |
舉鼎拔山 | 明·張四維《雙烈記·虜驕》:“王基霸業今朝定,舉鼎拔山蓋世強。” |
久歸道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