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溺振渴的成語故事
拼音yuán nì zhèn kě
基本解釋振:通“賑”,救濟。援救落水的人,周濟饑渴的人。指幫助落難者。
出處宋·邵博《聞見后錄》第15卷:“曾未期月,援溺振渴,事無巨細,悉究本末。”
暫未找到成語援溺振渴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援溺振渴)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飲鴆止渴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霍諝傳》:“譬猶療饑于附子,止渴于鴆毒,未入腸胃,已絕咽喉。” |
愛才如渴 | 清·葉燮《原詩·外篇上》:“嫉惡甚嚴,愛才若渴,此韓愈之面目也。” |
己溺己饑 | 語出《孟子·離婁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
善游者溺 | 《淮南子·原道訓》:“夫善游者溺,善騎者墮,各以其所好,反自為禍。” |
振聾發聵 | 清 袁枚《隨園詩話補遺》第一卷:“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迂儒曲士以經學談詩者。” |
援筆立就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26卷:“華安不假思索,援筆立就,手捧所作呈上。” |
一蹶不振 | 西漢 劉向《說苑 說叢》:“一噎之故,絕谷不食,一蹶之故,卻足不行。” |
望梅止渴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
渴而穿井 | 《素問 四氣調神大論》:“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
己饑己溺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
振振有詞 | 清 梁啟超《關稅權問題》:“今者外人之以排外相誣者,既振振有詞,其烏可更為無謀之舉,以授之口實也。” |
彈冠振衣 | 語出《楚辭·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
愛才若渴 | 清 沈德潛《說詩晬語》下卷:“讀少陵詩,如見其憂國傷時;其世不我容,愛才若渴者,昌黎之詩也。” |
臨渴掘井 | 明 朱伯廬《游家格言》:“宣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
渴而掘井 |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
發蒙振落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汲鄭列傳》:“好直諫,守節死義,難惑以非。至如說丞相弘,如發蒙振落耳。” |
如饑似渴 | 晉 陳壽《三國志 陳思王值傳》:“遲奉圣顏,如饑似渴。” |
振奮人心 | 峻青《火把贊》:“啊,火把,這飽經革命風暴的膠東老根據地的鄉親們手中高舉的火把,是那么熾熱,那么明亮,那么振奮人心。” |
圍城打援 | 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五章:“‘圍城打援’的辦法,不是常使用嗎?” |
溺心滅質 | 語出《莊子 繕性》:“文滅質,博溺心。” |
屙金溺銀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32回:“常言道:養兒不要屙金溺銀,只要見景生情。” |
求知若渴 | |
玉振金聲 | 《梁書·徐勉傳》:“網羅經誥,玉振金聲,義貫幽微,理入神契。”唐˙楊炯《從弟去溢墓志銘》:“至如白雪回光,清風度曲,崔亭伯真龍之氣,揚子云吐鳳之才,莫不玉振金聲,筆有余力。” |
振領提綱 | 《隋書·文學傳·潘徽》:“總括油素,躬披緗縹,芟蕪刈楚,振領提綱,去其繁雜,撮其指要,勒成一家,名曰《江都集禮》。” |
稽古振今 | 清譚嗣同《報貝元微書》:“稽古振今,士風一奮。” |
圍點打援 | 李國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二章:“但是老練的帝國軍人卻揣摸不到于而龍牌下押的什么注,是圍點打援,目標朝著他?” |
彈冠振衿 | 語出《楚辭·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
怒猊抉石,渴驥奔泉 | 《唐書·徐浩傳》:“嘗書四十三幅屏,八體皆備,如怒猊抉石,渴驥奔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