綸音佛語的成語故事
拼音lún yīn fó yǔ
基本解釋比喻不由得不服從的話。
出處
暫未找到成語綸音佛語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綸音佛語)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流言蜚語 | 《明史 馬孟楨傳》:“入主出奴,愛憎由心,雌黃信口,流言蜚語,騰入禁庭,此士習可慮也。” |
語重情深 | 嚴復《以〈漁洋精華錄〉寄琥唐山春榆侍郎有詩見述率賦奉答》:“忽蒙佳什譽過庭,語重情深誰敢荷?” |
音信杳無 | 明·吾邱瑞《運甓記·剪發(fā)延賓》:“盼前程音信杳無。” |
風言影語 |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致趙秋舲書》:“猥以春來王粲之不歸,論傳海外東坡之憶死,風言影語,莫識來因,一介鯫生,何忌何惜!” |
滿腹經(jīng)綸 | 明 馮惟敏《海浮山堂詞稿 商調集賢賓 題春園 浪里束煞》:“論英雄何必老林泉?滿腹經(jīng)綸須大展,休負了蒼生之愿。” |
千錘打鑼,一錘定音 | 郭澄清《大刀記》第十章:“千錘打鑼,一錘定音——隊長,你就決定吧。” |
語不驚人 | 唐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詩:“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
語短情長 | 袁鷹《悲歡·深深的懷念》:“‘人民,真是太偉大了!’這句語短情長的衷心贊嘆,我想,是足以代表所有長征戰(zhàn)士的心意的。” |
花言巧語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20卷:“巧言,即所謂花言巧語,如今世舉子弄筆端做文字者是也。” |
語重心長 | 清 洛日生《海國英雄記 回唐》:“嘆別離苦況,轉忘了母親的語重心長。” |
散言碎語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80回:“今被他一篇散言碎語帶去,卻又不是勞而無功?” |
快人快語 | 陳白塵、賈霽《宋景詩》第24章:“宋大帥真是快人快語!來,干一大杯!” |
笑貌聲音 | 清·百一居士《壺天錄》下卷:“女輾轉床席,絕而復蘇者數(shù)次,迨至轉危為安,笑貌聲音,不殊常度,而言動舉止,如出兩人。” |
妙語連珠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54章:“他出口成章,妙語連珠,常常使眾人大飽耳福。” |
偶語棄市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秦始皇本紀》:“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 |
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 |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11章:“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一旦聽說要考試了,三位大臣立時著了慌。” |
音容如在 | 《何典》第八回:“真堪愛,如花似玉風流態(tài)。風流態(tài),眠思夢想,音容如在。” |
音聲如鐘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盧植傳》:“身長八尺二寸,音聲如鐘。” |
經(jīng)綸滿腹 | 宋 洪炎《西渡詩集 聞師川諫議至漳州作建除字詩十二韻迓之》:“滿腹懷經(jīng)綸,筆間含露雨。” |
一語中人 | 宋·李昌令《令善錄·劉貢父》:“蓋好謔人者,但知取快一時,不知一語中人,其酷甚于毒刃。” |
流言飛語 | 清·和邦額《夜譚隨錄·修鱗》:“流言飛語,何足憑信。” |
大展經(jīng)綸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先取荊州后取川,大展經(jīng)綸補天手。” |
喃喃自語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84回:“知圓聽到這里,不覺嘻嘻一笑,喃喃自語道:‘救兵救兵,只落得狗咬洞賓。’” |
呀呀學語 | 巴金《還魂草》:“朋友那個新生的男孩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養(yǎng)育起來的,現(xiàn)在開始呀呀學語了。” |
前言不搭后語 | 杜鵬程《保衛(wèi)延安》第六章:“四科長急得前言不搭后語地說:‘701,不是我!’” |
德音莫違 | 《詩經(jīng)·邶風·谷風》:“德音莫為,及爾同死。” |
弦外之音 | 清 袁枚《隨園詩話》第三卷:“故言盡而意亦止,絕無弦外之音,味外之味。” |
語長心重 | 蔡元培《致“公言報”函并符答林琴南君函》:“公書語長心重,深以外間謠諑紛紜集為北京大學惜,甚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