摶沙弄汞的成語故事
拼音tuán shā nòng gǒng
基本解釋摶:把散碎的東西捏聚成團;汞:水銀。比喻白費力氣、無法管束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25回:“這潑猴枉自也拿他不住;就拿住他,也似摶沙弄汞,捉影捕氣。”
暫未找到成語摶沙弄汞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摶沙弄汞)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片散沙 | 孫中山《民族主義》第一講:“但是中國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團體,沒有民族的精神,所以雖有四萬萬人結合成一個中國,實在是一片散沙。” |
一盤散沙 | 清 梁啟超《十種德性相反相成論》:“然終不免一盤散沙之誚者,則以無合群之德故也。” |
丟下耙兒弄掃帚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47回:“上上下下,那不是他操心?你一個媳婦,雖然幫著,也是天天‘丟下耙兒弄掃帚’。” |
丟眉弄色 | 元·高文秀《黑旋風》第二折:“我才說道恕生面少拜識,他做多少丟眉弄色。” |
久戰沙場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福州靈云志勤禪師》:“久戰沙場,為什么功名不就?” |
任人擺弄 | 鄧小平《黨與抗日民主政權》:“其次是把非黨干部、把群眾看成任人擺弄的傀儡,必然脫離群眾,引起群眾的反對。” |
傳杯弄斝 | 元·無名氏《符金錠》:“投至得今日開筵,傳杯弄斝。” |
傳杯弄盞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十回:“兩傍列坐,傳杯弄盞,花簇錦攢。” |
使乖弄巧 | 清·李漁《比目魚·放生》:“一任你使乖弄巧妝奇異,只要我們墻價不低。” |
使槍弄棒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39回:“因他會寫諸家字體,人都喚他做圣手書生。又會使槍弄棒,舞劍掄刀。” |
入海算沙 | 明·宋濂《杭州靈隱寺故輔良大師石塔碑銘》:“教秉固當學,若沉溺不返,如入海算沙,徒自困耳。” |
出乖弄丑 | 金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下:“已恁地出乖弄丑,潑水再難收。” |
刁風弄月 | |
賣乖弄俏 | 李大釗《Bolshevism的勝利》:“對于德國軍國主義的勝利,不是聯合國的勝利,更不是我國徒事內爭托名參戰的軍人和那投機取巧、賣乖弄俏的政客的勝利。” |
賣弄俊俏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四折:“扭捏著身子百般做作,來往向人前賣弄俊俏。” |
賣弄學問 | |
賣弄玄虛 | 巴金《復仇集·亞麗安娜》:“吳素來愛賣弄玄虛,說話每說到重要的地方便住了口。” |
賣弄風情 | 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47回:“又見金鐘兒不住的賣弄風情,將全副精神都用在何公子身上,毫無一點照應到自己,那里還坐得住?” |
召神弄鬼 | |
吟風弄月 | 唐 范傳正《李翰林白墓志銘》:“吟風詠月,席地幕天。” |
含沙射影 | 晉 干寶《搜神記》第12卷:“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則身體筋急,頭痛,發熱;劇者至死。” |
含飴弄孫 | 《東觀漢記 明德馬皇后紀》:“吾但當含飴弄孫,不能復知政事。” |
命染黃沙 |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張子房慕道記》:“倘若大限來到,身歸泉世,命染黃沙,如何留得?” |
咂嘴弄唇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回:“[王舉人]眼看見那小學生的仿紙上的名字是荀玫,不覺就吃了一驚;一會兒咂嘴弄唇的,臉上做出許多怪物像。” |
咂嘴弄舌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他一時慌了,彎下腰去抓那粉湯,又被兩個狗爭著,咂嘴弄舌的來搶那地下的粉湯吃。” |
品簫弄笛 | |
唱沙作米 | 清 李漁《閑情偶寄 詞曲 賓白》:“予所謂多,謂不可刪逸之多,非唱沙作米、強鳧變鶴之多也。” |
唱籌量沙 | 《南史 檀道濟傳》:“道濟夜唱籌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軍謂資糧有余,故不復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