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家為國的成語故事
拼音yú jiā wéi guó
基本解釋為國家為人民。
出處元·孔文卿《東窗事犯》第二折:“知你結(jié)勾他邦,可甚于家為國。”
暫未找到成語于家為國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于家為國)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無所不為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張溫傳》:“揆其奸心,無所不為。” |
安家落戶 | 丁玲《杜晚香》:“我們決心在這里安家落戶。” |
天府之國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秦策一》:“田肥美,民殷富,戰(zhàn)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shì)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 |
化敵為友 | 李英儒《野火春風(fēng)斗古城》第12章:“我們說這就具備了化敵為友的條件。”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 《論語 為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齒牙為禍 | 《史記 晉世家》:“初,獻(xiàn)公將伐驪戎,人曰:\'齒牙為禍。\'及破驪戎,獲驪姬,愛之,竟以亂晉。 |
青出于藍(lán) | 先秦 荀況《荀子 勸學(xué)》:“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
傾家蕩產(chǎn)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董和傳》:“貨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傾家竭產(chǎn)。” |
止戈為武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二年》:“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 |
胡作非為 | 清 李汝珍《鏡花緣》:“或誣好吃懶做,或誣胡作非為。” |
國中之國 |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shí)期史話》第六章:“上海市民也因租界形成‘國中之國’,中國人民不能在自己的領(lǐng)土上舉行愛國運(yùn)動(dòng),無不恨恨不已。” |
薪貴于桂 | 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楚策三》:“楚國之食貴于玉,薪貴于桂,謁者難得無如鬼,王難見如天帝,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見帝。” |
倒果為因 | 民意《告非難民生主義者》:“曾不問資本所以群趨于都會(huì)之故,是所謂倒果為因者耳。” |
經(jīng)幫緯國 | 唐·李世民《授長(zhǎng)孫無忌司徒詔》:“是以經(jīng)邦緯國必俟曹之勛,燮理陰陽允歸鍾華之望。” |
大有可為 | 清 李寶嘉《文明小史》:“地方雖一千余里,仙民成俗,大有可為。” |
寧為雞口,無為牛后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于牛后?” |
為民請(qǐng)命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因民之欲,西向?yàn)榘傩照?qǐng)命,則天下風(fēng)走而響應(yīng)矣,孰敢不聽!” |
笑罵由他笑罵,好官我自為之 | 《宋史·鄧綰傳》:“笑罵從汝,好官須我為之。” |
所作所為 | 明 李贄《答周西巖書》:“我不識(shí)渠半生以前所作所為,皆是誰主張乎?” |
故家喬木 | 《儒林外史》第四回:“余大先生道:‘自古說:“故家喬木。”果然不差。就如尊府這燈,我縣里沒不第二副。’” |
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 | 《詩經(jīng)·小雅·常棣》:“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 |
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 | 春秋·齊·管仲《管子·版法解》:“度恕者,度之于己也。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 |
防患于未然 | 《周易 既濟(jì)》:“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樂府詩集 君子行》:“君子防未然。” |
窮家富路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23回:“再者銀子雖多,賢弟只管拿去。俗語說得好:‘窮家富路。’” |
戶限為穿 | 唐 李綽《尚書故實(shí)》:“(智永禪師)積年學(xué)書,禿筆頭十甕,每甕皆數(shù)石。人來覓書,并請(qǐng)題頭者如市,所居戶限為之穿穴。” |
寧為雞口,毋為牛后 | 章炳麟《社會(huì)通詮商兌》:“寧為雞口,毋為牛后,與使他人啖我而飽也,寧自啖而不足。” |
寧為雞口,不為牛后 | 《戰(zhàn)國策·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于牛后乎?” |
安于現(xiàn)狀 | 王朝聞《論鳳姐》第11章:“這樣的夢(mèng)境,與我那不安于現(xiàn)狀又不能改變現(xiàn)狀的生活實(shí)際有關(guā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