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手如足的成語故事
拼音rú shǒu rú zú
基本解釋手足:比喻兄弟。比喻兄弟的感情。
出處唐·李華《吊古戰場文》:“誰無兄弟,如足如手。”
暫未找到成語如手如足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如手如足)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舉手之勞 | 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如有力者哀其窮而運轉之,蓋一舉手一投足之勞也。” |
一代不如一代 | 宋 王君玉《國老談苑》卷二:“陶谷以翰林學士奉使吳越,忠懿王宴之。因食蝤蛑詢其名類,忠懿命自蝤蛑至蟛蜞,凡羅列十余種以進。谷視之,笑謂忠懿曰:‘此謂一代不如一代也。’” |
一動不如一靜 | 宋 張端義《貴耳集》上卷:“孝宗幸天竺及靈隱,有輝僧相隨。見飛來峰,問輝曰:‘既是飛來,如何不飛去?’對曰:‘一動不如一靜。’” |
一夔已足 |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不也,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呂氏春秋·察傳》:“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唯圣人為能和,樂之本也。楚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
一失足成千古恨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9回:“這件事本來是我錯在前頭,此刻悔也來不及了。古人說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身。’” |
一如既往 | 《第二次握手 六》:“清末以來,到海外求學的中國人何止千百,在學業上有成就的也大有人在,可是,中國又窮又弱的現狀一如既往,絲毫無所改變。” |
一如曩昔 | 《慈禧太后演義》第32回:“自此次覲見后,國際情形一如曩昔。” |
一寒如此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范睢蔡澤列傳》:“‘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一綈袍以賜之。” |
一廉如水 | 元·柯丹丘《荊釵記·民戴》:“老爺自到任以來,一廉如水。百姓今喜高升,小老人具禮遠送。” |
一手一腳 | 郭沫若《棠棣之華》第五幕:“我們的父親死得很早,是我們的母親把我們姐弟兩人一手一腳撫養成人。” |
一手一足 | 西漢 戴圣《禮記 表記》:“后稷天下之為烈也,豈一手一足哉!” |
一手包辦 | 清 李綠園《歧路燈》:“你一手包攬,我只晴我的手頭錢。” |
一手包攬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43回:“你一手包攬,我只賒我的頭錢。” |
一手托天 | |
一手獨拍,雖疾無聲 | 《韓非子·功名》:“人主之患在莫之應,故曰:一手獨拍,雖疾無聲。” |
一手遮天 | 唐 曹鄴《讀李斯傳》詩:“難將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
一把手 | 朱自清《三家書店》:“劍橋是第一把手。” |
一接如舊 | 宋·范仲淹《天章閣待制王公墓志銘》:“余走塵土時,公一接如舊,以道義淡交者有年矣。” |
一文如命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二回:“此人有個毛病,嗇細非常,一文如命。”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 《詩經 王風 采葛》:“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
一朝權入手,看取令行時 | 唐·高武仲《中興間氣集》:“一朝權入手,看取令行時。” |
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 | 明·顧大典《青衫記·承璀受閫》:“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 ,大小三軍,聽吾命令。” |
一清如水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蘇知縣羅衫再合》:“船頭上一清如水,鄭氏不知利害,徑蹌上船。” |
一燈如豆 | 清·沈復《浮生六記》第一卷:“一燈如豆,羅帳低垂,弓影杯蛇,驚神未定。” |
一蟹不如一蟹 | 宋 蘇軾《艾子雜說》:“艾子行于海上……艾子喟然嘆曰:‘何一蟹不如一蟹也!’” |
一見如故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二十九年》: “聘于鄭,見子產,如舊相識。” |
一見如舊 | 《新唐書·房玄齡傳》:“太宗以敦煌公徇渭北,策杖上謁軍門,一見如舊。” |
一解不如一解 | 明·沈德符《野獲編·釋道·禪林諸名宿》:“至近日,宗門諸名下,爭以壇坫自高,相駁相嘲,以至相妒相詈,真一解不如一解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