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撈針的成語故事
拼音dà hǎi lāo zhēn
基本解釋在大海里撈一枚針。比喻范圍大;沒有線索;事情很難辦成。含有白費力氣之意。
出處明 王錂《春蕪記 定計》:“覓利如大海撈針,攪禍似干柴引火。”
暫未找到成語大海撈針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大海撈針)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元大武 | 《禮記·曲禮下》:“凡祭宗廟之禮,牛曰一元大武。” |
一秉大公 | 明·張居正《答工部郎中劉公伯燮言用人毀譽》:“仆近來用人處事,一秉大公。” |
一針一線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74回:“一針一線,他們也沒得收藏。” |
一針一缐 | |
一針見血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郭玉傳》:“一針即瘥。” |
七大八小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十回:“有幾張樹根的坐具,卻是七大八小的不勻。”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八回:“這十二釵說是金陵的,怎么家里這些人如今七大八小的就剩了這幾個。” |
七撈八攘 |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59卷:“若存得此心,則氣常時清……睡夢里亦七撈八攘,如井水不打便清,只管去打便濁了。” |
萬事大吉 | 宋 釋惟白《續傳燈錄 明州大梅祖鏡地英禪師》:“歲朝把筆,萬事大吉,急急如律令。” |
上無片瓦,下無插針之地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上無片瓦,下無卓錐,學人向什么處立?” |
上根大器 | |
不以一眚掩大德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三十三年》:“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
不大對頭 | 老舍《正紅旗下》:“他也許真是個職業的伶人吧?可又不大對頭。” |
不登大雅 | 見“不登大雅之堂”。 |
不登大雅之堂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一回:“這部評話,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
不知大體 | 《舊唐書·田弘正傳》:“時度支使崔倰不知大體,固阻其情,凡四上表不報。” |
不能登大雅之堂 | |
不識大體 | 《宋書 南郡王義宣傳》:“嘗獻世祖酒,先自酌飲,封送所馀,其不識大體如此。” |
不達大體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袁紹傳》:“袁紹不達大體。” |
不顧大局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46回:“似此不顧大局,自便私圖,若非欽派親信大員,前往各省詳細稽查,認真清理,將來財政竭蹶,根本動搖,其弊當不可勝言……” |
東撈西摸 | 宋·朱德《答廖子晦》:“蓋性命之理雖微,然就博文約禮實事上看,亦甚明白,正不須向無形象處東撈西摸,如捕風系影。” |
東洋大海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7卷:“弄得神魂顛倒,意亂心迷,將前妻昔日恩義,撇向東洋大海。” |
東海揚塵 | 晉 葛洪《神仙傳 麻姑》:“麻姑自說云:‘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向到蓬萊,水又淺于往者會時略半也,豈將復還為陵陸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復揚塵也。’” |
東海撈針 | 元 柯丹丘《荊釵記 誤訃》:“兒,此生休想同衾枕,要相逢除非東海撈針。” |
東海逝波 | 明·劉若愚《酌中志·內府衙門職掌》;“縱有真心為國、束身自好者,恐亦孤掌難鳴也。東海逝波,其奈之何哉!” |
東海鯨波 | 高珪《岳墳感賦》詩:“東海鯨波誰可靖,只今惜少岳家軍。” |
豐亨豫大 | 宋 魏了翁《代南叔兄上費參政》:“自豐亨豫大之名立也,而財用日耗。” |
為小失大 | 清 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二十九回:“你若不肯,他就告訴了大老爺,找你點錯處,革掉了你,你能為小失大嗎?” |
舉止大方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十一回:“若是正經的女子,見了人一樣,不見人也是一樣,舉止大方,不輕言笑的,那怕他在街上走路,又礙甚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