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炭不言,冷熱自明的成語故事
拼音bīng tàn bù yán,lěng rè zì míng
基本解釋比喻內(nèi)心的誠(chéng)意不用表白,必然表現(xiàn)在行動(dòng)上。
出處《晉書·王沈傳》:“堯、舜、周公所以能致忠諫者,以其款誠(chéng)之心者也,冰炭不言,而冷熱之質(zhì)自明者,以其有實(shí)也。”
暫未找到成語冰炭不言,冷熱自明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冰炭不言,冷熱自明)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愛不釋手 | 清 孫道乾《小螺庵病榻憶語》:“小暑日,王叔眉學(xué)博自武林歸,以娛園主人畫團(tuán)扇相贈(zèng)……兒起坐桃笙上,愛不釋手。” |
矢志不渝 | 《晉書 謝安傳》:“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
無所不為 | 晉 陳壽《三國(guó)志 吳志 張溫傳》:“揆其奸心,無所不為。” |
不厭其煩 | 宋 袁燮《挈齋集》:“贄之先君,不憚其煩,而帝每不能聽。” |
流言蜚語 | 《明史 馬孟楨傳》:“入主出奴,愛憎由心,雌黃信口,流言蜚語,騰入禁庭,此士習(xí)可慮也。” |
經(jīng)明行修 | 東漢 班固《漢書 王吉傳》:“左曹陳咸薦駿賢父子,經(jīng)明行修,宜顯以厲俗。” |
冰壺秋月 | 宋 蘇軾《贈(zèng)潘谷》詩:“布衫漆黑手如龜,未害冰壺貯秋月。” |
不聲不響 | 茅盾《子夜》十一:“偶或有獨(dú)自低著頭不聲不響的,那一定是失敗者。” |
從容不迫 | 魏蘭《<浙案紀(jì)略>原序》:“當(dāng)其臨事之時(shí),從容不迫,顏色不變,尤非庸常之輩所能及。” |
妄自尊大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馬援傳》:“子陽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專意東方。” |
滿紙空言 | 張庸《章太炎先生問答》:“若二三文人,假一題目,互相研究,滿紙空言,何以謂之?dāng)_亂治安?” |
勢(shì)不可當(dāng) | 《晉書 郗鑒傳》:“群逆縱逸,其勢(shì)不可當(dāng),可以算屈,難以力競(jìng)。” |
武不善作 | 《西游記》第六三回:“常言道:‘武不善作’,但只怕起手處不得留情,一時(shí)間傷了你的性命。” |
交淺言深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guó)策 趙策四》:“夫望人而笑,是和也;言而不稱師,是庸說也;交淺而言深,是忠也。” |
妖不勝德 | 《史記·殷本紀(jì)》:“臣聞妖不勝德。” |
月明如水 | 元·王實(shí)甫《西廂記》第一折:“彩云何在,月明如水浸樓臺(tái)。” |
痛不欲生 | 宋 呂大鈞《吊說》:“其惻怛之心、痛疾之意不欲生。”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 《論語 為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 明·沈璟《義俠記·除兇》:“他自要去送性命,干俺甚事,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
積不相能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吳漢傳》:“君與劉公積不相能,而信其虛淡,不為之備,終受制矣。” |
短褐不全 | 唐·盧照鄰《對(duì)蜀父老問》:“藜羹不厭,短褐不全,庸非貧賤乎?” |
不可多得 | 東漢 孔融《薦禰衡表》:“若衡等輩,不可多得。” |
不動(dòng)聲色 | 宋 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垂紳正笏,不動(dòng)聲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矣。” |
金不換 | 京劇《粉妝樓》第六本:“常言道:敗子回頭金不換。” |
不登大雅之堂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一回:“這部評(píng)話,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
一絲不茍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訪知,見世叔一絲不茍,升遷就在指日。” |
脆而不堅(jiān) | 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xué)習(xí)》:“華而不實(shí),脆而不堅(jiān)。” |
怪誕不經(jīng)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原序》:“有如《西游》一記,怪誕不經(jīng),讀者皆知其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