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貫禍盈的成語故事
拼音è guàn huò yíng
基本解釋貫:錢串;禍:為害。指罪惡累累像錢串已滿,末日來臨。
出處唐 崔融《諫稅關市疏》:“獨有默啜,假息孤恩,惡貫禍盈,覆亡不暇?!?/p>
暫未找到成語惡貫禍盈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惡貫禍盈)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仍舊貫 | 先秦 孔子《論語 先進》:“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 |
一以貫之 | 先秦 孔子《論語 里仁》:“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
萬貫家私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十卷:“老爹爹縱有萬貫家私,自有嫡子嫡孫,干你野種屁事!” |
萬貫家財 | 元·無名氏《玩江亭》第一折:“牛璘有萬貫家財,在趙江梅家作贅。” |
三盈三虛 | 漢·王充《論衡·講瑞》:“少正卯在魯,與孔子并,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唯顏淵不出?!?/td> |
不念舊惡 | 春秋 孔子《論語 公冶長》:“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
不惡而嚴 | 《周易 遁》:“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 |
不測之禍 |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秦始皇九年》:“妾賴天而有男,則是君之子為王也。楚國盡可得,孰與身臨不測之禍哉!” |
丑類惡物 | 《左傳·文公十八年》:“丑類惡物,頑囂不友?!?/td> |
豐屋之禍 | 陳壽《三國志·辛毗楊阜高堂隆傳》:“《易》曰:‘豐其屋,蔀其家,窺其戶,閴其無人’。王者以天下為家,言豐屋之禍,至于家無人也。” |
為惡不悛 | 晉·干寶《搜神記》第七卷:“賈后為惡不悛?!?/td> |
為非作惡 | 清·貪夢道人《彭公案》第七回:“今天倚仗你那些為非作惡之人,前來擾亂我的公事,對也不對?” |
樂禍不悛 | 宋·蘇軾《論河北京東盜賊狀》:“其間兇殘之黨,樂禍不悛,則須敕法以峻刑,誅一以警百?!?/td> |
樂禍幸災 | 南朝·梁·沈約《宋書·沈攸之傳》:“而攸之始奉國諱,喜見于容,普天同哀,己以為慶。此其樂禍幸災,大逆之罪一也?!?/td> |
亡猿禍木 | 《淵鑒類函》卷四三二引《汀州志》:“唐大歷中,有猴數百集古田杉林中,里人欲伐木殺之。中一老猴忽躍去近鄰一家縱火焚屋。里人懼,亟走救火,于是群猴脫去。” |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 《國語·周語下》:“從善如登,從惡是崩。” |
從惡如崩 | 《國語 周語下》:“諺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td> |
從惡是崩 | 《國語·周語下》:“諺曰:‘從善如登,從惡是崩?!?/td> |
從惡若崩 | 《國語·周語下》:“諺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td> |
以大惡細 | |
以德追禍 | 《韓非子 用人》:“故明主除人臣之所苦而立人主之所樂,上下之利莫長于此。不察私門之內,輕慮重事,厚誅薄罪,久怨細過,長侮偷快,數以德追禍,是斷手而續以玉也,故世有易身之患?!?/td> |
以惡報惡 | 《榖梁傳·僖公二十三年》:“伐國不言圍邑。此言圍邑,何也?不正其以惡報惡也?!狈秾幾ⅲ骸扒笆四?。宋伐齊之喪,是惡也;今齊乘勝而報,是以惡報惡也?!?/td> |
眾好眾惡 | 《論語·衛靈公》:“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td> |
眾惡必察 | 春秋·魯·孔丘《論語·衛靈公》:“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td> |
作惡多端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42回:“想當初作惡多端,這三四日齋戒,那里就積得過來。” |
保泰持盈 | 《明史 孝宗紀贊》:“孝宗兒能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寧,民物康阜?!?/td> |
保盈持泰 | 參見“保泰持盈”。 |
做好做惡 | 《水滸傳》第六二回:“兩個公人,一路上做好做惡,管押了行?!?/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