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蝦蟆的成語故事
拼音jǐng dǐ xiā má
基本解釋即井蛙。
出處
暫未找到成語井底蝦蟆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井底蝦蟆)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一卷:“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說到貨物,我就沒有膽氣了。” |
一度著蛇咬,怕見斷井索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龍門遠禪師法嗣》:“趙州道:‘無意者如何?’師曰:‘一度著蛇咬,怕見斷井索。’” |
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繩 | 老舍《小坡的生日》:“南星摸著頭上的大包,頗有點‘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繩’的神氣。” |
一著被蛇咬,三年怕井繩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龍門遠禪師法嗣》:“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趙州道:‘無意者如何?’師曰:‘一度著蛇咬,怕風了斷井索。’” |
一竹竿打到底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45回:“我爺娘當初把我嫁給王押司,只指望一竹竿打到底,不想半路相拋。” |
一竿子捅到底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9章:“這篇文章好就好在一竿子捅到底,罵到了皇帝頭上。” |
丁公鑿井 | 漢 王充《論衡 書虛》:“俗傳言曰,丁公鑿井,得一人于井中。夫人生于人,非生于土也。” |
下井投石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二回:“他一見憲眷比從前差了許多,曉得其中一定有人下井投石,說他的壞話。” |
不知底細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67回:“我也不知底細。” |
中流底柱 | 宋·朱熹《與陳侍郎書》:“而二公在朝,天下望之,屹立若中流之底柱,有所恃而不恐。” |
臨噎掘井 | 春秋·齊·晏嬰《晏子春秋·內篇雜上》:“溺者不問墜,迷者不問路,溺而后問墜,迷而后問路,譬之猶臨難而遽鑄兵,噎而遽掘井,雖速,亦無及已。” |
臨渴掘井 | 明 朱伯廬《游家格言》:“宣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
臨渴穿井 | 《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
書囊無底 | 宋·黃庭堅《送王郎》詩:“連床夜語雞戒曉,書囊無底談未了。” |
云龍井蛙 | 清·周魯《類書纂要》:“云龍喻貴,井蛙喻賤。” |
井中求火 | |
井中視星 | 《尸子·廣釋》:“因井中視星,所見不過數星。” |
井井有序 | 駱賓基《鄉親——康天剛》:“一切都是井井有序,和往常一樣。” |
井井有方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7卷:“孝基條分理析,井井有方。” |
井井有條 | 荀況《荀子 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
井井有法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白于玉》:“女外理生計,內訓孤兒,井井有法。” |
井井有理 | 戰國·趙·荀況《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
井井有緒 | 柳青《狠透鐵》:“起早貪黑地奔波,飼養上、副業上、保管上,樣樣項項料理得井井有緒。” |
井底之蛙 | 先秦 莊周《莊子 秋水》:“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 |
井底蛤蟆 | 明 陳汝元《金蓮記 彈絲》:“妾閱人多矣,皆是井底蛤蟆,未有中原麟鳳。” |
井底銀瓶 | 唐·白居易《井底引銀瓶樂府》:“井底引銀瓶,銀瓶欲上絲繩斷;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 |
井底鳴蛙 | 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一折:“則你那自尊自貴無高下,真乃是井底鳴蛙。” |
井水不犯河水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69回:“我和他‘井水不犯河水’,怎么就沖了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