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背熊腰的成語故事
拼音hǔ bèi xióng yāo
基本解釋如虎般寬厚的背;似熊樣粗壯的腰。形容人的身體魁梧強壯。
出處元 無名氏《飛刀對箭》第一折:“這廝倒是一條好漢……哦,是虎背熊腰。”
暫未找到成語虎背熊腰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虎背熊腰)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倒背如流 | 郭沫若《蘇聯(lián)紀行日記 六月廿七日》:“她把說明小冊子的英文部分似乎已經(jīng)讀得來倒背如流了。” |
芒刺在背 | 東漢 班固《漢書 霍光傳》:“宣帝始立,謁見高廟,大將軍光從驂乘,上內(nèi)嚴憚之,若有芒刺在背。” |
初生之犢不畏虎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四章:“剛吃過早飯,人馬全都匯齊,有些人震于闖王和李過的威名,不免驚惶,但有些人好像初生之犢不畏虎,磨拳擦掌地等待廝殺。” |
紙老虎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94回:“猶之世俗所稱紙老虎,望之若真,未嘗不可欺人于一時,決不能持于久遠。” |
背腹受敵 | 《新五代史 南唐世家 李昪》:“吾無水戰(zhàn)之具,而使淮兵斷正陽浮橋,則我背腹受敵。” |
生龍活虎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95卷:“只見得他如生龍活虎相似,更把捉不得。” |
龍騰虎躍 | 唐 嚴從《擬三國名臣贊序》:“圣人受命,賢人受任;龍騰虎躍,風(fēng)流云蒸,求之精微,其道莫不咸系天者也。” |
拉大旗作虎皮 |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答徐懋庸并關(guān)于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問題》:“首先應(yīng)該掃蕩的,倒是拉大旗作虎皮,包著自己,去嚇唬別人。” |
餓虎吞羊 | 《清平山堂話本 五戒禪師私紅蓮記》:“一個初侵女色,由如餓虎吞羊。” |
春冰虎尾 | 《尚書·君牙》:“心之憂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 |
雞胸龜背 | 章炳麟《新方言·釋形體》:“《說文》:‘奚,大腹也。’今人謂匈(胸)腹間大者為奚匈,呼如雞匈,遂有‘雞胸龜背’之語。” |
龍爭虎斗 | 元 馬致遠《漢宮秋》第二折:“文武每我不信你敢差排呂太后,枉以后龍爭虎斗,都是俺鸞交鳳友。” |
風(fēng)虎云龍 | 宋 王安石《浪淘沙令》詞:“湯武偶相逢,風(fēng)虎云龍,興王袛在笑談中。” |
羊質(zhì)虎皮 | 西漢 揚雄《法言 吾子》:“羊質(zhì)虎皮,見草而悅,見豺而戰(zhàn),忘其皮之虎矣。” |
狼吞虎咽 |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34回:“有一寸見方大小,和在飯里,不上一刻工夫,狼吞虎咽,居然吃個精光。” |
背鄉(xiāng)離井 | 見“背井離鄉(xiāng)”。 |
為虎作倀 | 孫中山《革命原起》:“有保皇黨發(fā)生,為虎作倀,其反對革命,反對共和。” |
背義忘恩 | 元 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不想他背義忘恩,更待干罷。” |
虎頭蛇尾 | 元 康進之《李逵負棘》第二折:“則為你兩頭白面搬興廢,轉(zhuǎn)背言詞說是非,這廝狗行狼心,虎頭蛇尾。” |
開柙出虎 | 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孔子曰:‘……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
照貓畫虎 | 清 李綠園《歧路燈》第11回:“這大相公聰明得很,他是照貓畫虎,一見即會套的人。” |
騎虎難下 | 《明史 袁化中傳》:“懼死之念深,將鋌而走險,騎虎難下。” |
畫虎不成反類犬 | 唐 劉知幾《史通 六家》:“如君懋《隋書》,雖欲祖述商周,憲章虞夏,觀其所述乃似《孔子家語》、臨川《世說》,可謂畫虎不成反類犬也。” |
坐山觀虎斗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張儀列傳》:“兩虎方且食牛,食甘必爭,爭則必斗,斗則大者傷、小者死;從傷而刺之,一舉必有雙虎之名。” |
將門虎子 | 三月夫《吳三貴·異象少年》:“將門虎子!這孩子面相極佳,將來說不定會是國之棟梁啊!” |
餓虎撲食 | 明 吳承恩《西游記》:“雙手使降妖杖丟一個丹鳳朝陽餓虎撲食。” |
帶減腰圍 | 語出《梁書·昭明太子統(tǒng)傳》:“體素壯,腰帶十圍,至是減削過半。” |
伏虎降龍 | 元·馬致遠《任風(fēng)子》第二折:“學(xué)師父伏虎降龍,跨鸞乘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