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趨逐耆的成語故事
拼音zhuī qū zhú qí
基本解釋謂追逐時尚。
出處《漢書·揚雄傳下》:“今夫弦者,高張急徽,追趨逐耆,則坐者不期而附矣;試為之施《咸池》,揄《六莖》,發《蕭韶》,詠《九成》,則莫有和也。”顏師古注:“追趨逐耆,隨所趨向愛耆而追逐之也。趨,讀趣,耆,讀嗜。”
暫未找到成語追趨逐耆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追趨逐耆)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奮起直追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29回:“義無反顧,惟有群策群力,奮起直追,迅電華會代表,堅持原案。” |
避俗趨新 | 葉圣陶《未厭集 苦辛》:“‘拜年’有什么意義呢?無非是崇尚虛文的陋俗罷了。于是相率不‘拜年’,表示避俗趨新。” |
大勢所趨 | 宋 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三書》:“天下大勢之所趨,非人力之所能移也。” |
阿時趨俗 | 惲代英《再復畢幾庵書》:“故辦雜志者,當研究社會心理(然此決非阿時趨俗,只以順其勢而利導之耳)。” |
嫁雞逐雞 | 宋 歐陽修《代鳩婦言》:“人言嫁雞逐雞飛,安知嫁鳩被鳩逐。” |
急起直追 | 蔡東藩、許厪父《民國通俗演義》第35回:“急起直追,猶虞不及。” |
隨波逐流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屈原賈生列傳》:“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 |
你追我趕 | 《新華半月刊》1960年第14期:“我們正處在一個你追我趕、飛躍向前的建設熱潮中。” |
隨風逐浪 | 唐·吳融《商人》詩:“隨風逐浪年年別,卻笑如期八月槎。” |
棄子逐妻 | 唐·韓愈《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上恩雖宏,下困猶甚,至聞有棄子逐妻以求口食。” |
舍本逐末 |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上農》:“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 |
趨之若騖 | 清 曾樸《孽海花》第27回:“白云觀就是他納賄的機關,高道士就是他作惡的心腹,京外的官員,那個不趨之若騖呢!” |
笑逐顏開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母親方才轉憂為喜,笑逐顏開道:\'虧得兒子崢嶸有日,奮發有時。” |
思所逐之 | |
耆德碩老 | 唐 李翱《卓異記 三拜左仆射》:“其后以南省事疏,乃帶平章之號,然非耆德碩老有嘉名者,莫得居之焉。” |
以德追禍 | 《韓非子 用人》:“故明主除人臣之所苦而立人主之所樂,上下之利莫長于此。不察私門之內,輕慮重事,厚誅薄罪,久怨細過,長侮偷快,數以德追禍,是斷手而續以玉也,故世有易身之患。” |
嫁犬逐犬 | 清·李漁《奈何天·逼嫁》:“卻不道嫁犬逐犬,切莫要看樣畫葫蘆,又把那別新郎的鋪蓋卷。” |
趨炎附勢 | 宋 陳善《捫虱新話 趨炎附勢自古而然》:“蓋趨炎附勢,自古然矣。” |
隨波逐浪 | ①唐·白居易《浪淘沙》詞之六:“隨波逐浪到天涯,遷客西還有幾家。”②元·孟漢卿《魔合羅》第三折:“詳察這生分女作歹為非,更和這忤逆男隨波逐浪。”③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四回:“七軍亂竄,隨波逐浪者,不計其數。” |
歸師勿掩,窮寇莫追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5回:“‘歸師勿掩,窮寇莫追。’汝可從小路抄箕谷退兵。吾自引兵當斜谷之兵。” |
追根究底 | 洪深《飛將軍》:“你們這些做新聞記者的,就是喜歡這樣追根究底地問。” |
追奔逐北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田單列傳》:“燕軍擾亂奔走,齊人追亡逐北。” |
逐影吠聲 | 宋·陳善《捫虱新話·唐宋文章皆三變末流不免有弊》:“至今學文之家,又皆逐影吠聲,未嘗有公論,實不見古人用心處,予每為之太息。” |
趨前退后 | 元·曾瑞《留鞋記》楔子:“我見他趨前退后,待言語卻又早緊低頭。” |
乘勝逐北 | 西漢·劉向《戰國策·中山策》:“魏軍既敗,韓軍自潰,乘勝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 |
逐兔先得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0回:“法正曰:‘豈不聞逐兔先得之語乎?’” |
追風逐電 | 北齊·劉晝《新論·知人》:“故孔方諲之相馬也,雖未追風逐電,絕塵滅影,而迅足之勢固已見矣。” |
隨行逐隊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 楊八老越國奇逢》:“眾倭公然登岸,少不得放火殺人,楊八老雖然心中不愿,也不免隨行逐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