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諛茍合的成語故事
拼音ē yú gǒu hé
基本解釋阿:迎合,曲從;阿諛:曲意逢迎;茍:茍且;茍合:無原則地附和。曲從別人的意愿,無原則地附和。
出處西漢 司馬遷《史記 封禪書》:“怪遇阿諛茍合之徒,……不可勝數也?!?/p>
暫未找到成語阿諛茍合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阿諛茍合)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日月合壁 | 《漢書·律歷志上》:“日月如合壁,五星如連珠?!?/td> |
一絲不茍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訪知,見世叔一絲不茍,升遷就在指日?!?/td> |
信口開合 | 元 關漢卿《魯齋郎》第四折:“你休只管信口開合,絮絮聒聒?!?/td> |
阿諛奉承 | 明 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八回:“他卻小器易盈,況且是個小人,在人前不過一味阿諛奉承?!?/td> |
剛正不阿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一員官》:“濟南同知吳公,剛正不阿。” |
合浦珠還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循吏傳 孟嘗》:“(合浦)郡不產谷實,而海出珠寶,與交阯比境……嘗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歲,去珠復還,百姓皆反其業?!?/td> |
不敢茍同 | 葉赫那拉·圖鴻《乾隆皇帝》第一章:“兄臺這般說話在下可不敢茍同,紅花會劫富濟貧,替天行道?!?/td> |
阿世取容 |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六篇:“至叔孫通,則正以曲學阿世取容,非重其能定朝儀,知典禮也?!?/td> |
縱橫開合 | 柯靈《向拓荒者致敬》:“這些文學的核心是迫切的現實感,而筆鋒所至,縱橫開合,娓娓而談,從歷史掌故……直至民間說唱與繪畫?!?/td> |
烏合之眾 | 管仲《管子》:“烏合之眾,初雖有歡,后必相吐,雖善不親也?!?/td> |
斗唇合舌 | 南唐·劉崇遠《金華子雜編》卷上:“韓三十五老大漢向同年覓得一副使,而更學斗唇合舌?!?/td> |
同心合力 | 《書·泰誓中》:“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td> |
吳下阿蒙 | 晉 虞溥《江表傳》:“至于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td> |
鈿合金釵 | 唐 白居易《長恨歌》:“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td> |
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 | 毛澤東《組織起來》:“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這就是說,群眾有偉大的創造力。” |
分工合作 | 沈從文《常德的船》:“有些家中人說不定還留在縣里,經營一種不必要本錢的職業,分工合作,都不閑散。” |
珠還合浦 | 宋 吳曾《能改齋漫錄 辨誤一》:“殊不知珠還合浦,乃后漢孟嘗,不可以孟嘗君遷就也?!?/td> |
法不阿貴 | 韓非《韓非子 有度》:“法不阿貴,強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
通時合變 | 清·梅曾亮《復上汪尚書書》:“立者非他,通時合變,不隨俗為陳言者是已。” |
不合時宜 | 東漢 班固《漢書 哀帝紀》:“朕過聽賀良等言,冀為海內獲福,卒亡嘉應。皆違經背古,不合時宜。” |
天作之合 | 《詩經 大雅 大明》:“文王初載,天作之合?!?/td> |
落落寡合 | 明 名教中人《好逑傳》:“母親石氏,隨父在任,因鐵公子為人落落寡合。見事又敢作敢為,恐怕招愆,所以留在家下。” |
茍合取容 |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四者無一遂,茍合取容,無所短長之效,可見于此矣?!?/td> |
珠聯璧合 | 東漢 班固《漢書 律歷志上》:“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 |
朝升暮合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28卷:“若有得一兩二兩贏余,便也留著些做個根本,而今只好繃繃拽拽,朝升暮合過去,那得贏余?!?/td> |
阿時趨俗 | 惲代英《再復畢幾庵書》:“故辦雜志者,當研究社會心理(然此決非阿時趨俗,只以順其勢而利導之耳)?!?/td> |
阿嬌金屋 | 語出舊題漢 班固《漢武故事》:漢武帝幼時曾對姑母長公主說:“若得阿嬌(姑母之女)作婦,當以金屋貯之。” |
天緣湊合 | 元·石子章《竹塢聽琴》第四折:“這婚姻是天緣湊合?!?/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