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想敢說的成語故事
拼音gǎn xiǎng gǎn shuō
基本解釋敢于沖破某種束縛思索問題和發表意見
出處謝覺哉《青年人怎樣鍛煉自己》:“敢想、敢說也是一種斗爭。首先要和自己的舊思想作斗爭。”
暫未找到成語敢想敢說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敢想敢說)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家之說 | 《舊唐書·陸贄傳》:“聽一家之說則例理可征;考歷代所行,則成敗異效。” |
一部二十四史無從說起 | 張恨水《啼笑姻緣》續集第八回:“她這兩句話,問得沈國英很感到一部二十四史無從說起。” |
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序:“覺世間變幻之態,無有過于中國官場者……嘗苦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處說起。” |
一隅之說 | 《后漢書·王充等傳論》:“數子之言當世失得皆究矣,然多謬通方之訓,好申一隅之說。”李賢注:“一隅謂一方偏見也。” |
不刊之說 | 宋 吳曾《能改齋漫錄 議論》:“故中興難于創業,是謂不刊之說”。 |
不堪設想 | 清 林則徐《林文忠公政書》:“內地膏脂,年年如些剝喪,豈堪設想!” |
不容分說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59回:“那羅剎不容分說,雙手輪劍,照行者頭上乒乒乓乓,砍上十數下。” |
不敢后人 | 鄒韜奮《抗戰以來》:“凡遇黨政當局對抗戰建國積極方面有所號召,亦無不竭誠響應,不敢后人。” |
不敢告勞 | 《詩經 小雅 十月之交》:“黽勉從事,不敢告勞。” |
不敢掠美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十四年》:“己惡而掠美為昏。” |
不敢旁騖 | 毛澤東《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希特勒在西線勝利以前,他似乎是謹慎的。攻波蘭,攻挪威,攻荷、比、法,攻巴爾干,都是注全力于一處,不敢旁騖。” |
不敢自專 | 唐 韓愈《褅夾議》:“凡在擬議,不敢自專。 |
不敢茍同 | 葉赫那拉·圖鴻《乾隆皇帝》第一章:“兄臺這般說話在下可不敢茍同,紅花會劫富濟貧,替天行道。” |
不敢越雷池一步 | 晉 庾亮《報溫嶠書》:“吾憂西陲過于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 |
不敢造次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19卷:“恁么即某甲不敢造次。” |
不敢問津 | 先秦 孔子《論語 微子》:“長沮桀溺藕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
不敢高攀 | 南宋 郭茂倩《樂府詩集 清商曲辭二 碧玉歌》:“碧玉小家女,不敢貴德攀。感郎意氣重,遂得結金蘭。” |
不由分說 | 元 武漢臣《生金閣》第三折:“怎么不由分說,便將我飛拳走踢只是打?” |
不經之說 | 唐 無稹《遷廟議狀》:“曷若削漢朝不經之說,征殷周可久之文,從親盡則遷之常規,為萬代不朽之定制。” |
丑話說在前頭 | 柳建偉《英雄時代》第23章:“丑話說在前頭,這件事誰的嘴里缺把門的,說了出去,后果只能自負。” |
東談西說 | 魯迅《書信集 致金肇野》:“近來東談西說,而其實都無深研究,發議論是不對的。” |
為人說項 | 唐·楊敬之《贈項斯》:“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 |
二話不說 | 老舍《四世同堂》九八:“‘日本鬼子完蛋了,投降了,’方六低聲回答。丁約翰象在教堂里說‘阿門’那樣,把眼睛閉了一閉。二話不說,回頭就跑。” |
二話沒說 | 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正說中間,門外雷石柱慌慌張張進來,一把拉住老武,二話沒說,往外就走。” |
從何說起 | 曾樸《孽海花》第20回:“這一席話,不覺把雯青說得呆了半晌,方掙出一句道:‘這從何說起呢?’” |
代為說項 |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項斯》:“幾度見詩詩盡好,及觀標格過于詩,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 |
代人說項 | 宋 計有功《唐詩紀事 項斯》:“幾度見詩詩盡好,及觀標格過于詩,平生不解臧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 |
眾說紛揉 | 宋 司馬光《進交趾獻奇獸賦表》:“麟,瑞獸也,曠世而不可睹,其于經有名而無形,傳記有形,而去圣久遠。縱說紛揉,自非圣人,莫能識其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