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恨綿綿的成語故事
拼音cǐ hèn mián mián
基本解釋綿綿:延續不斷的樣子。這種遺恨纏繞心頭,永遠不能逝去。
出處唐·白居易《長恨歌》:“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暫未找到成語此恨綿綿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此恨綿綿)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失足成千古恨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9回:“這件事本來是我錯在前頭,此刻悔也來不及了。古人說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身。’” |
一寒如此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范睢蔡澤列傳》:“‘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一綈袍以賜之。” |
一至于此 | 南朝·梁·簡文帝《與湘東王書》:“筆札無情,任其搖礕。甚矣哉!文之橫流,一至于此!” |
萬恨千愁 | 宋 王詵《蝶戀花》:“鐘送黃昏雞報曉,昏曉相摧,世事何時了。萬恨千愁人自老,春來依舊生芳草。” |
不分彼此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8回:“我想叫他們今后不分彼此,都是一樣。” |
不此之圖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2回:“不此之圖,而伐荊州,荊州豐樂之地,國和民順,未可動搖。” |
不虛此行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十回:“原來你這回到上海,干了這幺一回事,也不虛此一行。 |
樂此不倦 | 《后漢書 光武帝紀》:“我自樂此,不為疲也。” |
樂此不疲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光武帝紀下》:“我自樂此,不為疲也。” |
云愁雨恨 | 宋·柳永《安公子》詞:“惟有床前殘淚燭,啼紅相伴。暗惹起、云愁雨恨情何限。” |
亦復如此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尤悔》:“劉琨善能招延,而拙于撫御,一日雖有數千人歸投,其逃散而去,亦復如此。所以卒無所建。” |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只是她也是個女孩兒。俗語說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
僅此而已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11章:“不過,一切也都僅此而已了。” |
今愁古恨 | 唐·白居易《題靈巖寺》詩:“今愁古恨入絲竹,一曲涼州無限情。” |
以是為恨 | 宋·王讜《唐語林·雅量》:“不得永奉陛下,以是為恨。” |
以此類推 | 宋·周煇《清波雜志》卷六:“宣和間,宗室圍爐次,索炭,既至,訶斥左右云:‘炭色紅,今黑,非是。’蓋嘗供熟火也。以此類推之,豈識世事艱難!” |
但愿如此 | 晉·陶潛《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但愿長如此,躬耕非所嘆。” |
何至于此 | 《舊唐書·李密傳》:“請斬之以謝眾,方可安輯。玄感曰:‘何至于此?’” |
依此類推 | 宋·周煇《清波雜志》第六卷:“蓋嘗供熟火也,以此類推之,豈識世事艱難!” |
倚此為命 | |
切切此布 | 毛澤東《中國人民解放軍布告》:“希望全體人民,一律安居樂業,切勿輕信謠言,自相驚擾。切切此布。” |
切齒痛恨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彼此俱有切齒之恨。” |
到此為止 | 陳忠實《白鹿原》第16章:“兆海痛苦地嘆口氣:‘完了。到此為止。’” |
刻骨仇恨 | 古華《芙蓉鎮》第一章:“三面紅旗底下還允許她擺米豆腐攤子嘛,哪來的刻骨仇恨?” |
區區此心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4回:“況區區此心,不為諸公所諒乎?” |
千仇萬恨 | 明·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與君一把無名火,燒盡千愁萬恨。” |
千愁萬恨 | 宋 楊萬里《行路難》:“依欲與君子歸去來,千愁萬恨付一杯。” |
南山可移,此案不動 |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終以為南山可移,此案不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