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何底止的成語故事
拼音yī hé dǐ zhǐ
基本解釋同“伊于胡底”。
出處魯迅《〈朝花夕拾〉后記》:“起觀斯世之忍心害理,幾全如陳叔寶之無心肝。長此滔滔,伊何底止?”
暫未找到成語伊何底止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伊何底止)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噎止餐 | 語出《呂氏春秋·蕩兵》:“夫有以饐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 |
一竹竿打到底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45回:“我爺娘當(dāng)初把我嫁給王押司,只指望一竹竿打到底,不想半路相拋。” |
一竿子捅到底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9章:“這篇文章好就好在一竿子捅到底,罵到了皇帝頭上。” |
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 |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序:“覺世間變幻之態(tài),無有過于中國官場者……嘗苦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處說起。” |
下車伊始 | 《隋書 劉行本傳》:“然臣下車之始,與其為約。此吏故違,請(qǐng)加徒一年。” |
不可奈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南衡山列傳》:“不可奈何,愿陛下自寬。” |
不塞下流,不止不行 | 唐·韓愈《原道》:“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 唐 韓愈《原道》:“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 |
不奈之何 |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卷八:“相國老夫人聽得悲泣,不奈之何,故謁微生,愿求脫命計(jì)。” |
不知何許人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逸民傳》:“漢陰老父者,不知何許人也。” |
不知底細(xì)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67回:“我也不知底細(xì)。” |
不知有漢,何論魏晉 | 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先世避秦時(shí)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何論魏晉。” |
不隨以止 | |
中流底柱 | 宋·朱熹《與陳侍郎書》:“而二公在朝,天下望之,屹立若中流之底柱,有所恃而不恐。” |
中道而止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師》:“我求大法,豈可中道而止。” |
為山止簣 | 語出《論語·子罕》:“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 |
為虺弗摧,為蛇若何 | 《國語·吳語》:“夫越王好信以愛民,四方歸之;年谷時(shí)熟,日長炎炎,及吾猶可以戰(zhàn)也。為虺弗摧,為蛇將若何?” |
舉止不凡 | 清 壯者《掃迷帚》第五回:“昨見二君舉止不凡,詢及棧主,始知兄即吳江卞某,此弟生平最敬佩的人,敢問此位名姓?” |
舉止大方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二十一回:“若是正經(jīng)的女子,見了人一樣,不見人也是一樣,舉止大方,不輕言笑的,那怕他在街上走路,又礙甚幺呢?” |
舉止失措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8回:“睿聞知兩處危急,舉止失措,甚是驚慌。” |
舉止嫻雅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一回:“更是性格敏慧,舉止嫻雅,淺笑微顰,豐華入目;承顏順意,婉孌快心。” |
舉止自若 | 《資治通鑒 唐高祖武德六年》:“孝恭將發(fā),與諸將宴集,命取水,忽變?yōu)檠谧允⒐e止自若。” |
舉止言談 | 唐·杜牧《罪言》:“山東之人,叛且三五世矣,今之后生所見,言語舉止,無非叛也,以為事理正當(dāng)如此,沈酣入骨髓,無以為非者。” |
書囊無底 | 宋·黃庭堅(jiān)《送王郎》詩:“連床夜語雞戒曉,書囊無底談未了。” |
于心何忍 | 明·王世楨《鳴鳳記》第十六出:“若如此,楊公命盡此刻矣!我和你不惟不能救,且監(jiān)斬他,于心何忍。” |
井底之蛙 | 先秦 莊周《莊子 秋水》:“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 |
井底蝦蟆 | |
井底蛤蟆 | 明 陳汝元《金蓮記 彈絲》:“妾閱人多矣,皆是井底蛤蟆,未有中原麟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