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林革音的成語故事
拼音pàn lín gé yīn
基本解釋《詩·魯頌·泮水》:“翩彼飛鸮,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懷我好音。”鄭玄箋:“言鸮恒惡鳴,今來止于泮水之木上,食其桑黮。為此之故,故改其鳴,歸就我以善音。喻人感于恩則化也。”后用“泮林革音”比喻在好的影響感化下而改變舊習性。
出處《詩·魯頌·泮水》:“翩彼飛鸮,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懷我好音。”鄭玄箋:“言鸮恒惡鳴,今來止于泮水之木上,食其桑黮。為此之故,故改其鳴,歸就我以善音。喻人感于恩則化也。”
暫未找到成語泮林革音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泮林革音)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綠林豪客 | 唐 李涉《井欄砂宿遇夜客》詩:“暮雨瀟瀟江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 |
音信杳無 | 明·吾邱瑞《運甓記·剪發延賓》:“盼前程音信杳無。” |
革風易俗 | |
綠林大盜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1回:“既作綠林大盜,便與那偷貓盜狗的不同。” |
林下風致 | 《宣和書譜·婦人薛濤》:“婦人薛濤,成都倡婦也。以詩名利時,雖失身卑下,而有林下風致,故詞翰一出,則人爭傳以為玩。” |
千錘打鑼,一錘定音 | 郭澄清《大刀記》第十章:“千錘打鑼,一錘定音——隊長,你就決定吧。” |
笑貌聲音 | 清·百一居士《壺天錄》下卷:“女輾轉床席,絕而復蘇者數次,迨至轉危為安,笑貌聲音,不殊常度,而言動舉止,如出兩人。” |
綠林強盜 | 魯迅《書信集 致趙家璧》:“試看綠林強盜,怎樣不惜錢財以買盒子炮,就可知道。” |
音容如在 | 《何典》第八回:“真堪愛,如花似玉風流態。風流態,眠思夢想,音容如在。” |
音聲如鐘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盧植傳》:“身長八尺二寸,音聲如鐘。” |
歸老林下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翩翩》:“大業已歸老林下,意侄已死,忽攜佳孫美婦歸,喜如獲寶。” |
山間林下 | 宋·釋惟白《續傳燈錄·志愿禪師》:“山間林下頗稱道人家風。” |
德音莫違 | 《詩經·邶風·谷風》:“德音莫為,及爾同死。” |
洗心革面 | 晉 葛洪《抱樸子》:“洗心而革面者,必若清波之滌輕塵。” |
弦外之音 | 清 袁枚《隨園詩話》第三卷:“故言盡而意亦止,絕無弦外之音,味外之味。” |
林林總總 | 唐 柳宗元《貞符》:“惟人之初,總總而生,林林而群。” |
音容宛在 | 唐 李翱《祭吏部韓侍郎文》:“遣使祭斝,百酸攪腸,音然宛在,曷日而忘?” |
譽滿杏林 | |
異口同音 | 南朝·梁·沈約《宋書·庾炳之傳》:“伏復深思,只有愚滯,今之事跡,異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測得物之數耳。” |
綠林好漢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劉玄傳》:“王莽末,南方饑饉,人庶群入野澤,掘鳧茈而食之,更相侵奪。……于是諸亡命馬武、王常、成母等往從之;共攻離鄉,聚藏于綠林中,數月間至七八千人。” |
弦外遺音 | 西漢·戴圣《禮記·樂記》:“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嘆,有遺音聲矣。” |
馬革裹尸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馬援傳》:“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
空谷足音 | 莊周《莊子 徐無鬼》:“聞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
槍林彈雨 | 清 孫雨林《皖江血》:“此時人心一半改,結局真難測。且畫策,槍林彈雨,木壞山頹,江城付劫灰。” |
酒池肉林 | 東漢 班固《漢書 張騫傳》:“行賞賜,酒池肉林。” |
革命反正 | 《周易·革》“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公羊傳·哀公十四年》:“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 |
桂林一枝 | 《晉書 郤詵傳》:“累遷雍州刺史。武帝于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何如?’詵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
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 戰國·鄭·列御寇《列子·湯問》:“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