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告賓服的成語故事
拼音āi gào bīn fú
基本解釋賓服:古指諸侯或邊遠部落按時朝貢,表示依服、服從。后泛指歸順、服從。指哀求饒恕,愿意服從。
出處元 無名氏《延安府》第一折:“我見他慌悚躊躇,左支右吾,跪在街衢,哀告賓服。”
暫未找到成語哀告賓服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哀告賓服)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賓至如歸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三十一年》:“賓至如歸,無寧災患,不畏寇盜,而亦不患燥濕。” |
服低做小 | 元·李文蔚《圯橋進履》第二折:“我又索含容折節,屈脊躬身,伏低做小,跪膝在塵埃。” |
服牛乘馬 | 《周易 系辭下》:“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 |
奔走相告 | 宋 張孝祥《壽芝頌代愡得居士上鄭漕》:“詔天下之日,淮民歡呼,奔走相告,自州達之縣。” |
哀而不傷 | 先秦 孔子《論語 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
節哀順變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下》:“喪禮,哀戚之至也;節哀,順變也。君子念始之者也。” |
戶告人曉 | 西漢 劉向《列女傳 梁節姑姊》:“梁國豈可戶告人曉也?被不義之名,何面目以見兄弟國人哉!” |
粗服亂頭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容止》:“裴令公有俊容儀,脫冠冕,粗服亂頭皆好。時人以為玉人。” |
龍馭上賓 | 《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涘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馀人,龍乃上去。” |
不可告人 | 清 陳夢雷《閑止書堂集鈔》:“其于不可告人之隱,猶未忍宣之于眾也。” |
心服口服 | 先秦 莊周《莊子 寓言》:“利義陳乎前,而好惡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 |
哀兵必勝 | 先秦 李耳《老子 德經》第69章:“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三國 魏 王弼注:“抗,舉也;加,當也。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勝。” |
服氣吞露 | 明·無名氏《洞玄升仙》第一折:“若論道姑休養,服氣吞露,搬離運坎,施仁布義,必有成仙之日也。” |
嗚呼哀哉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哀十六年》:“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 |
自告奮勇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就因著自告奮勇求個恩典,說奴才情愿巴結這個缺!” |
口服心服 | 《人民文學》1977年第9期:“毛主席從革命的根本利益出發,啟發我們顧全大局,使我口服心服。” |
喜怒哀樂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
賓朋滿座 | 明 郭勛《雍熙樂府》第四卷:“醉仙樓聽鶴鳴一派簫韶洞,賓朋滿座,談笑無窮。” |
黃牌警告 | 孫力《都市風流》第11章:“戴維發出了黃牌警告,那是威嚴不可侵犯、不可動搖的警告。” |
哀哀父母 | 《詩經 小雅 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
狗咬呂洞賓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25回:“沒良心的,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
以德服人 | 戰國·鄒·孟軻《孟子·公孫丑上》:“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
哀莫大于心死 | 先秦 莊周《莊子 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
以理服人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
哀鴻遍野 | 《詩經 小雅 鴻雁》:“鴻雁于飛,哀鳴嗷嗷。” |
心悅誠服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
黃冠草服 | 明·唐順之《與洪方洲郎中書》:“而所謂磊落超脫者,往往出于黃冠草服之間。” |
亂頭粗服 | 明 王彥泓《個人》詩:“雙臉斷紅初卻坐,亂頭粗服總傾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