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玄尚白的成語故事
拼音zhù xuán shàng bái
基本解釋指白紙黑字的文字記載。
出處明宋應(yīng)星《天工開物 丹青》:“斯文千古之不附也,注玄尚白,其功孰與京哉!”
暫未找到成語注玄尚白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注玄尚白)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品白衫 | |
一唱雄雞天下白 | 唐·李賀《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少年心事當(dāng)拿云,誰念幽寒坐鳴呃。” |
一息尚存 | 先秦 孔子《論語 泰伯》:“死而后已,不亦遠(yuǎn)乎”宋 朱熹集注:“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謂遠(yuǎn)矣。” |
一清二白 | 清 李綠園《歧路燈》:“賈李魁道:‘王紫泥,張繩祖他倆個(gè),現(xiàn)在二門外看審官司哩。老爺只叫這二個(gè)到案,便一清二白。” |
一窮二白 | 毛澤東《論十大關(guān)系》:“我曾經(jīng)說過,我們一為\'窮\',二為\'白\'。\'窮\'就是沒有多少工業(yè),農(nóng)業(yè)也不發(fā)達(dá)。\'白\'就是一張白紙,文化水平、科學(xué)水平都不高。 |
一言既出,如白染皂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85回:“何出此言,大將軍一言既出,如白染皂。” |
丈二和尚 | 馮志《敵后武工隊(duì)》第二章:“敵人又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 |
三復(fù)白圭 | 《論語·先進(jìn)》:“南容三復(fù)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詩》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南容讀詩至此,三反復(fù)之,是其心慎言也。” |
三清四白 | |
不分皂白 | 《詩經(jīng) 大雅 桑柔》:“匪言不能,胡斯畏忌。”漢 鄭玄箋:“胡之言何也,賢者見此事之是非,非不能分別皂白言之于王也。” |
不分青白 | 見“不分皂白”。 |
不分青紅皂白 |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三六:“文采覺得這末不分青紅皂白就不大好。” |
不明不白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3卷:“(李生)常與這些輕薄少年,成群結(jié)隊(duì),馳馬試劍,黑夜里往來太行山道上,不知做些甚么不明不白的事。” |
不清不白 | 清·曹雪芹《紅樓夢(mèng)》第90回:“所以設(shè)下這個(gè)毒法兒,要把我拉在渾水里,弄一個(gè)不清不白的名兒,也未可知。” |
不白之冤 | 明 馮夢(mèng)龍《東周列國志》第42回:“非貪生怕死,實(shí)欲為太叔伯伸不白之冤耳。” |
不問皂白 | 郁達(dá)夫《沉淪》五:“太陽已經(jīng)起來了。他不問皂白,一直的往東走去。” |
不問青紅皂白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十回:“何況這回巡捕做了原告,自然不問青紅皂白,要懲辦被告了。” |
東方將白 | |
兩頭白面 | 元 康進(jìn)之《李逵負(fù)荊》第二折:“則為你兩頭白面搬興廢,轉(zhuǎn)背言詞說是非。” |
兩鬢斑白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三章:“他關(guān)住門,立在腳地上,低傾下兩鬢斑白的頭顱,開始沉重地思考這新的使命。” |
丹書白馬 | 《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申以丹書之信,重以白馬之盟。”顏師古注:“白馬之盟,謂刑白馬歃其血以為盟也。” |
為時(shí)尚早 | 清·李寶嘉《官場(chǎng)現(xiàn)形記》第二回:“原來為時(shí)尚早,吳家未曾開得大門。” |
烏頭白馬生角 | 《史記·刺客列傳》:“烏頭白,馬生角,乃許耳。” |
烏頭白,馬生角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刺客列傳》:“烏頭白,馬生角,乃許耳。” |
烏白馬角 | 南朝 宋 鮑照《代白紵舞歌辭》:“思君厚德委入山,潔誠洗志期暮年,烏白馬角寧足言。” |
云中白鶴 | 《三國志·魏志·邴原傳》裴松之注引《原別傳》:“邴君所謂云中白鶴,非鶉鷃之網(wǎng)所能羅矣。” |
仇人相見,分外明白 | 元 李致遠(yuǎn)《還牢末》第四折:“可不道仇人相見,分外明白。” |
令人注目 | 巴金《家》:“不過大部分都是含苞未放,枝子彎曲而有力,令人注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