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采眾議的成語故事
拼音bó cǎi zhòng yì
基本解釋博:廣;議:建議。廣泛采納群眾的建議。
出處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孫登傳》:“誠宜與將相大臣詳擇時宜,博采眾議,寬刑輕賦,均息力役,以順民望?!?/p>
暫未找到成語博采眾議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博采眾議)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博通經籍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馬融傳》:“初,京兆摯恂以儒術教授隱于南山,不應聘,名重關西,融從其游學,博通經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td> |
博學多聞 | 《文子 精誠》:“雖博學多聞,不免于亂?!?/td> |
萬眾一心 | 清 金安清《洋務宜遵祖訓,安內攘外,自有成效說》:“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上下聯絡,萬眾一心。” |
眾多非一 | 漢 王充《論衡 別通》:“孔子道美,故譬以宗廟,眾多非一,故喻以百官。” |
敵眾我寡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 |
起兵動眾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華敷傳》:“不可以興土功,不可以會諸侯,不可以起兵動眾,舉大事,必有大殃。” |
眾喣山動 | 明 李東陽《余肅敏公傳》:“役未及興,而眾喣山動?!?/td> |
想望豐采 | 《明史·馮琦傳》:“數陳讜論,中外想望豐采,帝亦深眷倚?!?/td> |
存而不議 | 唐·獨孤及《仙掌銘并序》:“后代揭厲于玄蹤者,聆其風而駭之,或謂詼詭不經,存而不議?!?/td> |
烏合之眾 | 管仲《管子》:“烏合之眾,初雖有歡,后必相吐,雖善不親也?!?/td> |
旁征博引 | 清 王韜《淞隱漫錄》:“生數典已窮,而女博引旁征,滔滔不竭,計女多于生凡十四則?!?/td> |
神采奕奕 | 明 沈德符《野獲編 玩具》:“細視良久,則筆意透出絹外,神采奕奕?!?/td> |
興高采烈 | 南朝 梁 劉勰《文心雕龍 體性》:“叔夜俊俠,故興高而采烈。” |
眾建賢才 | 宋·王安石《上時政疏》:“蓋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維持;非眾建賢才,不足以保守?!?/td> |
畫地為牢,議不入 | 西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可入;削木為吏,議不可對,定計于鮮也?!?/td> |
比眾不同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四回:“原來悟空筋斗云比眾不同,十分快疾,把個金星撇在腦后,先至南天門外。” |
地大物博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又因江南地大物博,差使很多,大非別省可比。” |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 西漢·司馬遷《史記·張儀列傳》:“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td> |
眾所瞻望 | 宋·蔡襄《答趙內翰書》:“足下語論,眾所瞻望?!?/td> |
梟首示眾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39卷:“汪革照律該凌遲處死,仍梟首示眾,決不待時?!?/td> |
博采眾長 | 北齊 魏收《魏書 劉芳傳》:“考括墳籍,博采群議?!?/td> |
無精打采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25回:“小紅待要過去,又不敢過去,只得悄悄向瀟湘館,取了噴壺而回;無精打采,自向房內躺著。” |
米鹽博辯 | 《韓非子 說難》:“米鹽博辯 ,則以為多而交之?!?/td> |
嘩眾取寵 | 東漢 班固《漢書 藝文志》:“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隨時抑揚,違離道本,茍以嘩眾取寵。” |
才華超眾 | |
采善貶惡 | 西漢·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春秋》采善貶惡,推三代之德?!?/td> |
博學多識 | 宋·朱熹《朱子語類·論語》第45卷:“只是圣人之所以圣,卻不在博學多識,而在一以貫之?!?/td> |
采風問俗 | 清 俞蛟《夢廠雜著 潮嘉風月》:“采風問俗,紀載宜詳;品翠題紅,篇章爭麗?!?/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