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男帶女的成語故事
拼音tuō nán dài nǚ
基本解釋帶領著男兒女兒。多形容旅途的辛苦或生計的艱難。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5回:“就是我這師傅,不辭年高路遠,拖男帶女而來,他也是為好。”
暫未找到成語拖男帶女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拖男帶女)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女媧補天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覽冥訓》:“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 |
兒女情多 | 唐 盧照鄰《五悲文 悲窮通》:“項羽帳中之飲,荊卿易水之歌,何壯夫之懦節,伊兒女之情多。” |
縫衣淺帶 | 先秦 莊周《莊子 盜跖》:“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辯,以教后世,縫衣淺帶,矯言偽行,以迷惑天下之主。” |
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49回:“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我為隋臣,不能匡救君惡,致被逆賊所弒,不能報仇,而事別主,何面目立于世乎?” |
男女授受不親 |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也。” |
安眉帶眼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28回:“你也是安眉帶眼的人,直須要我開口說。” |
忠臣不事二君,貞女不更二夫 | 西漢·司馬遷《史記·田單列傳》:“忠臣不事二君,貞女不更二夫。齊王不聽吾諫,故退而耕子野。” |
女扮男裝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66回:“及至此時,才想起他原是女扮男裝。” |
女生外向 | 東漢·班固《白虎通·封公侯》:“男生內向,有留家之義;女生外向,有從夫之義。” |
牛郎織女 | 《群音類選 南西廂記》:“你影只形單,羞睹牛郎織女星。” |
散帶衡門 | 《詩經·陣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 |
男大當婚 | 明 朱鼎《玉鏡臺記 議婚》:“自古道:男大當婚,女長須嫁。” |
橫拖倒扯 | 明·羅貫中《三遂平妖傳》第五回:“張千、李萬見焦員外來問,不由分說,橫拖倒扯捉進府門。”明·徐渭《英烈傳》第十六回:“[也先]誰知身子一側,側下馬來,湊巧腳鐙纏住了一只腳,被馬橫拖倒扯。” |
牛星織女 | 漢·無名氏《古詩十九首》詩之十:“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
拉家帶口 | 苗培時《礦山烈火》:“老李,我真再也沒法過下去了,拉家帶口的,可比不了那些光棍們好混。” |
橫拖豎拉 | 陸文夫《榮譽》:“可是文教委員是個大塊頭,打籃球的一等好手,橫拖豎拉地就把方巧珍頂到大禮堂門口。” |
兒女英雄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一回:“縱橫九萬里,上下五千年,求其兒女英雄,一身兼備的,也只見得兩個。” |
帶水拖泥 | 宋·葉適《修路疏》:“南來北往,何憂帶水拖泥;朝去暮來,不到撞頭磕腦。” |
兒女私情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從未將兒女私情,略縈心上。” |
男大當婚,女大須嫁 |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八回:“古語說得好,男大當婚,女大須嫁……只因他屢屢來求,難于拒絕,故我勸侄女嫁他。” |
帶減腰圍 | 語出《梁書·昭明太子統傳》:“體素壯,腰帶十圍,至是減削過半。” |
娥皇女英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五帝本紀》:“于是堯妻之二女。” |
男男女女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四回:“這日月臺丹樨儀門外,若大若小,男男女女,挨肩擦背,屁都擠將出來。” |
女大十八變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幽州譚空和尚》:“龍女有十八變,汝與老僧試一變看。” |
少女嫩婦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九回:“他少女嫩婦的,又沒養贍過日子,胡亂守了百日孝。” |
牽牛織女 | |
女中丈夫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雖說你是個女中丈夫,是你去畢竟停當。只是萬里程途,路上恐怕不便。” |
帶金佩紫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吾聞丈夫處世,當帶金佩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