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索敝賦的成語故事
拼音xī suǒ bì fù
基本解釋悉:全部;索:盡;敝:謙辭,謂不精良。指盡全國所有的兵力。也指拿出所有的一切來供應。
出處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八年》:“敝邑之人,不敢寧處,悉索敝賦,以討于蔡。”
暫未找到成語悉索敝賦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悉索敝賦)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敲詐勒索 | 曲波《林海雪原》:“專門糾察庫侖比的淘金工人和山林工人,為非作歹,敲詐勒索,無惡不作。” |
倒裳索領 | 《鄧析子·無厚篇》:“驅逸足于庭,求猿捷于檻,斯逆理而求之,猶倒裳而索領。” |
意興索然 |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一回:“景公意興索然。左右問曰:‘將回宮乎?’景公曰:‘可移於梁邱大夫之家。’”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仙人島》:“綠云顧父曰:“圣人無字門人者,‘孝哉……’一句,即是人言。”王聞之,意興索然。” |
衣敝履空 | 東漢·班固《漢書·鮑宣傳》:“唐尊衣敝履空,以瓦器飲食,又以歷遺公卿,被虛偽名。” |
牝雞司晨,惟家之索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七回:“如陛下荒淫酒色,昵比匪人,惟以婦言是用,此牝雞司晨,惟家之索。” |
不假思索 | 宋 黃榦《黃勉齋文籍 復黃會卿》:“戒懼謹獨,不待勉強,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間,此意便在。” |
離群索居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上》:“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
舌敝耳聾 | 《戰國策·秦策一》:“舌敝耳聾,不見成功。” |
舌敝唇枯 | 孫中山《<民報>發刊詞》:“近時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強中國以比歐美。” |
按圖索驥 | 東漢 班固《漢書 梅福傳》:“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選舉之法,取當時之士,猶察伯樂之圖,求騏驥于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 |
齒敝舌存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素暴悍者,欲其觀古人之小心黜己,齒敝舌存,含垢藏疾,尊賢容眾,苶然沮喪,若不勝衣也。” |
隨物賦形 | 宋·蘇軾《畫水記》:“畫奔湍巨浪,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盡水之變,號稱神逸。” |
鉤深索隱 | 《周易·系辭上》:“探賾索隱,鉤深致遠。” |
能詩會賦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3回:“況家中現有幾個能詩會賦的姊妹們,何不命他們進去居住。” |
仰而賦詩 | |
焦唇敝舌 | 明·呂坤《呻吟語》第二卷:“不然,終日三五聚談,焦唇敝舌,成得甚事?” |
冥行盲索 | 漢·揚雄《法言·修身》:“擿埴索涂,冥行而已矣。” |
敝鼓喪豚 | 先秦 荀況《荀子 解蔽》:“故傷于濕而擊鼓鼓痹,則必有敝鼓喪豚之費矣,而未有俞疾之福也。” |
暗中摸索 | 唐 劉餗《隋唐嘉話》中卷:“許敬宗性輕傲,見人多忘之。或謂其不聰。曰:‘卿自難記,若遇何(何遜)、劉(劉孝綽)、沈(沈約)、謝(謝眺),暗中摸索著,亦可識之。’” |
無衣之賦 | 春秋末,吳破楚,楚大夫申包胥乞師秦廷,倚庭墻而哭,七日勺飲不入。秦哀公乃賦《無衣》詩,并出兵救楚。事見《左傳·定公四年》。 |
擲地賦聲 | 明·鄭若庸《玉玦記·赴試》:“腰印能如季士稀,恐擲地賦聲難比。” |
棄之敝屣 | 明 趙弼《三賢傳》:“子食漢祿三世,而一旦棄之敝屣。” |
工力悉敵 | 宋 計有功《唐詩紀事》:“及聞其評,曰:‘二詩工力悉敵。’” |
橫槊賦詩 | 唐 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志銘》:“曹氏父子鞍馬間為文,往往橫槊賦詩,故其抑揚哀悲離之作。” |
一度著蛇咬,怕見斷井索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龍門遠禪師法嗣》:“趙州道:‘無意者如何?’師曰:‘一度著蛇咬,怕見斷井索。’” |
視如敝屣 | 《孟子 盡心上》:“舜視棄天下猶棄敝屣也。” |
不加思索 | 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第95回:“包公將轎內隨行紙墨筆硯,叫包興遞與婦人另寫一張,只見不加思索,援筆立就,呈上。” |
棄如敝屣 | 林語堂《談中西文化》:“所以他們看得出中國詩文的好處,而我們反自己看不見棄如敝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