閬苑瑤臺的成語故事
拼音làng yuàn yáo tái
基本解釋閬:空曠;瑤:美玉;瑤臺:雕飾華麗、結(jié)構(gòu)精巧的樓臺。廣大的園林,華美的樓臺。
出處宋·晏殊《浣溪沙》:“閬苑瑤臺風(fēng)露秋,整囊凝思捧觥籌。”
暫未找到成語閬苑瑤臺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閬苑瑤臺)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債臺高筑 | 東漢 班固《漢書 諸侯王表序》:“有逃責(zé)(債)之臺。”唐 顏師古注:“服虔曰:周赧王負(fù)責(zé)(債),無以歸之,主迫責(zé)急,乃逃于此臺,后人因以名之。” |
黃臺之瓜 | 《新唐書·承天皇帝倓傳》:“賢終日憂惕,每侍上,不敢有言,乃作樂章,使工歌之。其言曰:‘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猶云可,四摘抱蔓歸。’” |
任憑風(fēng)浪起,穩(wěn)坐釣魚臺 | 《人民文學(xué)》1976年第6期:“他如今是‘任憑風(fēng)浪起,穩(wěn)坐釣魚臺’,單等撒網(wǎng)下鉤了。” |
亭臺樓閣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一回:“雖然算不得大園庭,那亭臺樓閣,樹林山水,卻也點綴結(jié)構(gòu)得幽雅不俗。” |
集苑集枯 | 《國語·晉語二》:“暇豫這吾吾,不如鳥烏;人皆集于苑,己獨(dú)集于枯。” |
章臺楊柳 | 唐韓翃有姬柳氏,以艷麗稱。韓獲選上第歸家省親;柳留居長安,安史亂起,出家為尼。后韓使人寄柳詩曰:“章臺柳,章臺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亦應(yīng)攀折他人手。” |
筑臺募士 | 宋·范仲淹《帝王好尚論》:“湯五聘伊尹,文王躬迎呂望,周公握發(fā)吐哺以待白屋之士,鄭武公好賢而詩雅歌之,燕昭王筑臺募士而智者歸之。” |
近水樓臺先得月 | 宋 俞文豹《清夜錄》:“范文正公鎮(zhèn)錢唐,兵官皆被薦,獨(dú)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xiàn)詩云:‘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公即薦之。” |
章臺之柳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六卷:“章臺之柳,雖已折于他人;玄都之花,尚不改于前度。” |
唱對臺戲 | 浩然《艷陽天》第40章:“他們喊他們的,咱們不跟他們唱對臺戲。” |
近水樓臺 | 宋 俞文豹《清夜錄》:“范文正公鎮(zhèn)錢塘,兵官皆被薦,獨(dú)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xiàn)詩云:‘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 |
下不了臺 | 張恨水《夜深沉》第15回:“她要是不睬你,你惱她,她下不了臺。” |
鹿走蘇臺 | 東漢 班固《漢書 伍被傳》:“臣今見麋鹿游姑蘇之臺也。” |
桂林杏苑 | 《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桂林杏苑,空成魂夢之游;虎斗龍爭,又見戰(zhàn)征之事。” |
歌臺舞榭 | 唐·呂令問《云中古城賦》:“歌臺舞榭,月殿云堂。”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舞榭歌臺,風(fēng)流總被雨打風(fēng)吹去。” |
黃發(fā)臺背 | 《詩經(jīng)·魯頌》:“黃發(fā)臺背,壽胥與誠。” |
天臺路迷 | 《太平御覽》卷九六七引《幽冥錄》:“剡縣劉晟,阮肇共入天臺山取谷皮,迷不得返。” |
瓊臺玉閣 | 元·無名氏《長生會》第五折:“你看這椒壁宮墻,瓊臺玉閣,堪比天宮之處也。” |
舞榭歌臺 | 南宋·辛棄疾《永遇樂》詞:“舞榭歌臺,風(fēng)流總被雨打風(fēng)吹去。” |
開臺鑼鼓 |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我的粗枝大葉的東西,就當(dāng)作一番開臺鑼鼓好了。” |
高臺厚榭 | 戰(zhàn)國·宋·墨翟《墨子·非樂上》:“非以高臺厚榭邃野之居以為不安也。” |
金臺市駿 | 語出《戰(zhàn)國策·燕策一》所載燕昭王筑黃金臺招賢的故事。 |
西臺痛哭 | 柳棄疾《懷人詩》之四:“西臺痛哭謝晞發(fā),眢井沉?xí)崈|翁。” |
一臺二妙 | 《晉書·衛(wèi)瓘傳》:“瓘學(xué)問淵博、明習(xí)文藝,與尚書郎敦煌索靖俱善草書,時人號為‘一臺二妙’。” |
臨水樓臺 | 宋·湯恢《祝英臺近·中秋》詞:“洞庭窄,臨水樓臺,清光最先得。” |
走馬章臺 | 《漢書·張敞傳》:“然倘無威儀,時罷朝會,過走馬章臺街,使御吏驅(qū),自以便面拊馬。” |
樓臺亭閣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45回:“除了樓臺亭閣之外,單是廳堂,就有三十八處。” |
三臺五馬 | 清·袁枚《小倉山房尺牘》第22首:“足下三臺五馬,宦馬之后,丞宜百首同歸,早踐結(jié)鄰之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