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幾據(jù)杖的成語故事
拼音píng jī jù zhàng
基本解釋形容傲慢不以禮待客。
出處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燕策一》:“馮幾據(jù)杖,眄視指使,則廝役之人至。”
暫未找到成語憑幾據(jù)杖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憑幾據(jù)杖)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鼠憑社貴 | 南朝 梁 沈約《恩幸傳論》:“曾不知鼠憑社貴,狐藉虎威,外無逼主之嫌。” |
空口無憑 |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27回:“空口無憑的話,門生也不敢朝著老師來說。” |
任憑風(fēng)浪起,穩(wěn)坐釣魚臺 | 《人民文學(xué)》1976年第6期:“他如今是‘任憑風(fēng)浪起,穩(wěn)坐釣魚臺’,單等撒網(wǎng)下鉤了。” |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 《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夫妻同羅帳,幾家飄散在他州?” |
寥寥無幾 | 明 胡應(yīng)麟《詩藪 內(nèi)篇》:“建安以后,五言日盛,晉宋齊間,七言歌行寥寥無幾。” |
口說無憑 | 元 喬吉《揚州夢》第四折:“咱兩個口說無憑。” |
進退失據(jù) | 宋 陳亮《謝安比王導(dǎo)》:“溫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故氣不足以決之,而進退失據(jù)。” |
引經(jīng)據(jù)典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荀爽傳》:“爽皆引據(jù)大義,正之經(jīng)典。” |
曾幾何時 | 宋 趙彥端《介庵詞 新荷葉》詞:“回首分攜,光風(fēng)冉冉菲菲。曾幾何時,故山疑夢還非。” |
相去幾何 | 《老子》第二十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何若?” |
據(jù)鞍讀書 | 《淵鑒類函·驢三》:“江鄰幾調(diào)藍山尉,騎驢赴官,第據(jù)鞍讀書,至迷失道,家人求之乃覺。” |
有根有據(jù) | 清·吳璿《飛龍全傳》第八回:“鄭恩聽了這一席話,欲待不信,這賣油梆子現(xiàn)在,是他掐算出來的,似乎有根有據(jù),怎么不信?” |
據(jù)理力爭 | 北齊 魏收《魏書 陽固傳》:“崇雖貴盛,固據(jù)理不撓,談?wù)咝姥伞!?/td> |
相去無幾 | 錢鐘書《圍城》:“斜川的將略跟一般儒將相去無幾,而他的詩即使不是儒將做的,也算得好了。” |
據(jù)為己有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我故倡為析居之儀,將大宅良田,強奴巧婢,悉據(jù)為己有。” |
杖頭木偶 | |
窗明幾凈 | 宋 洪邁《夷堅志》:“高堂素壁,無舒卷之勞;明窗凈幾,有坐臥之安。” |
拿刀弄杖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五回:“寶玉一發(fā)拿刀弄杖、尋死覓活的,鬧的天翻地覆。” |
不知凡幾 | 清 顧炎武《錢糧論上》:“其逃亡或自盡者,又不知凡幾也。” |
據(jù)圖刎首 | 《文子 上義》:“左手據(jù)天下之圖而右手刎其喉,雖愚者不為,身貴于天下也。” |
憑軾結(jié)轍 | 《子華子·晏子問黨》:“游士無所植其足,則憑軾結(jié)轍而違之。” |
狐憑鼠伏 | 《三元里平夷錄》:“逆夷各狐憑鼠伏,潛避兩炮臺中,不敢出入。” |
鯨吞虎據(jù) | 《舊唐書·蕭銑等傳論》:“自隋朝維絕,宇縣瓜分,小則鼠竊狗偷,大則鯨吞虎據(jù)。” |
有憑有據(jù)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 陳御史巧勘金釵鈿》:“又且他家差老園公請你,有憑有據(jù),須不是你自輕自賤。” |
牡丹雖好,全憑綠葉扶持 | 清 褚人獲《隋唐演義》第十二回:“也不像兩個人打,就如一對猛虎爭餐,擂臺上流做一團。牡丹雖好,全憑綠葉扶持。” |
杖履縱橫 | |
恐后無憑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八回:“委是自行情愿,即非相逼。恐后無憑,立此文約為照。” |
竹杖芒鞵 | 宋·蘇軾《定風(fēng)波》:“竹杖芒鞵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