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臂徐去的成語故事
拼音bǎ bì xú qù
基本解釋互相挽著胳膊慢慢離開。
出處
暫未找到成語把臂徐去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把臂徐去)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去不復(fù)返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刺客列傳》:“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 |
一去不復(fù)還 | 《史記·刺客列傳》:“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 |
一去不返 | 梁遇春《寄給一個失戀人的信(二)》:“看著青春的易逝,才覺得青春的可貴,因此也更想能夠在這一去不返的瞬間里得到無窮的快樂。” |
一把手 | 朱自清《三家書店》:“劍橋是第一把手。” |
一把死拿 | 老舍《駱駝祥子》八:“祥子沒說什么,等高媽走了,對自己點了點頭,似乎是承認(rèn)自己的一把死拿值得佩服,心中怪高興的。” |
一朝權(quán)在手,便把令來行 | 明·顧大典《青衫記·承璀受閫》:“一朝權(quán)在手,便把令來行 ,大小三軍,聽吾命令。” |
一來二去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88回:“一來二去,眼大心肥,那里還能夠有長進(jìn)呢?” |
一臂之力 | 元 李壽卿《伍員吹簫》:“若得此人助我一臂之力,愁甚冤仇不報?” |
三頭八臂 | 《法苑珠林》卷九:“[修羅道者]體貌粗鄙,每懷瞋毒,棱層可畏,擁聳驚人,并出三頭,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云。” |
三頭六臂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普昭禪師》:“三頭六臂擎天地,憤怒那吒撲帝鐘。” |
三首六臂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六十三回:“子牙見對營門一人,三首六臂,青面獠牙。” |
上樓去梯 |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琦乃將亮游觀后園,共上高樓。飲宴之間,令人去梯,因謂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示?’” |
不如歸去 | 宋 梅堯臣《杜鵑》詩:“蜀帝何年魄,千春化杜鵑;不如歸去語,亦自古來傳。” |
不徐不疾 | 《莊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yīng)于心。” |
不疾不徐 | 宋 黃庭堅《王純中墓志銘》:“君調(diào)用財力,不疾不徐,勞民勸功,公私以濟(jì)。” |
不知去向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一回:“宣王問曰:‘如今紅衣小兒何在?’答曰:‘自教歌之后,不知去向。’” |
東來西去 | 唐·李商隱《關(guān)門柳》詩:“永定河邊一行柳,依依長發(fā)故年春。東來西去人情薄,不為清陰減路塵。” |
絲來線去 | 《朱子全書·論語》:“但顏子得圣人說一句,直是傾腸倒肚是了,更無許多廉纖纏繞,絲來線去。” |
臨去秋波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怎當(dāng)他臨去秋波那一轉(zhuǎn)!便是鐵石人也意惹情牽。” |
舉首奮臂 | 宋·蘇軾《論積欠六事狀》:“民為積欠所壓,如負(fù)千鈞而行。免于僵仆則幸矣;何暇舉首奮臂,以營求于一飽之外哉?” |
九折臂 | 戰(zhàn)國 楚 屈原 《九章 惜誦(惜誦以致愍兮)》:“九折臂而成醫(yī)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王逸注:“方人九折臂,更歷方藥,則成良醫(yī)。” |
予齒去角 | 《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骸疤煲嘤兴钟瑁柚X者去其角,傅其翼者兩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況人乎!”顏師古注:“謂牛無上齒則有角,其余無角者則有上齒。” |
二把刀 | 老舍《四世同堂》:“我只會搭棚這點手藝,我的拳腳不過是二把刀。” |
交臂歷指 | 《莊子·天地》:“則是罪人交臂歷指,而虎豹在于囊檻,亦可以為得矣。” |
交臂失之 | 莊周《莊子 田子方》:“吾終身與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與?” |
交臂相失 | 唐·冉元一《薛剛墓志》:“齊體合歡,交臂相失。” |
人去樓空 | 唐 崔顥《黃鶴樓》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
人來客去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一一零回:“媽媽睡罷,一天到晚人來客去的也乏了,歇歇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