陟罰臧否的成語故事
拼音zhì fá zāng fǒu
基本解釋賞罰褒貶。
出處《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暫未找到成語陟罰臧否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陟罰臧否)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不置可否 | 宋 汪藻《浮溪集》:“惟恐失人主之意,于政事無所可否。” |
賞同罰異 | 戰(zhàn)國·韓·韓非《韓非子·八經(jīng)》:“故賞賢罰暴,舉善之至者也;賞暴罰賢,舉惡之至者也;是謂賞同罰異。” |
否極泰來 | 漢 趙曄《吳越春秋 勾踐入臣外傳》:“時(shí)過于期,否終則泰。” |
數(shù)罪并罰 | |
矢口否認(rèn)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6章:“他為著面子上光彩,矢口否認(rèn)他的妹妹是‘如夫人’。” |
罰一勸百 | 唐·韓愈《誰氏子》:“罰一勸百政之經(jīng),不從而誅不晚耳。”李漢注引《中說》:“牡如晦問政,子曰:‘賞一以勸百,罰一以懲眾。’” |
恭行天罰 | 《尚書 甘誓》:“今予惟恭行天之罰。” |
賞善罰惡 | 漢·貢禹《贖罪》:“賞善罰惡,不阿親戚。” |
龔行天罰 | 東漢 班固《漢書 敘傳下》:“皇矣漢祖,龔行天罰,赫赫明明。” |
信賞必罰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外儲(chǔ)說右上》:“信賞必罰,其足以戰(zhàn)。” |
否去泰來 | 前蜀·韋莊《湘中作》詩:“否去泰來終可待,寒夜休唱《飯牛歌》。” |
罰不當(dāng)罪 | 先秦 荀況《荀子 正論》:“夫德不稱位,能不稱官,賞不當(dāng)功,罰不當(dāng)罪,不祥莫大焉。” |
臧穀亡羊 | 宋 蘇軾《和劉道原〈詠史〉》:“仲尼憂世接輿狂,藏穀雖殊竟兩亡。” |
否極泰回 | 明·沈采《千金記·漏賊》:“想何年甚時(shí),否極泰回,夫榮子貴。” |
賞賢罰暴 | 戰(zhàn)國·韓·韓非《韓非子·八經(jīng)》:“故賞賢罰暴,舉善之至者也;賞暴罰賢,舉惡之至者也;是謂賞同罰異。” |
以譽(yù)為賞,以毀為罰 | 春秋·齊·管仲《管子·明法》:“是故官之失其治也,是主以譽(yù)為賞,以毀為罰也。” |
罰不責(zé)眾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四回:“況罰不責(zé)眾,如果主意都不承旨,諒那世主亦難遽將群芳盡廢。” |
賞高罰下 | 戰(zhàn)國·衛(wèi)·商鞅《商君書·禁使》:“夫賞高罰下,而上無必知,其道也與無道同也。” |
否終復(fù)泰 | 《晉書·庚亮傳》:“實(shí)冀否終而泰,屬運(yùn)在今。” |
賞罰不明 | 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賞罰》:“夫?qū)J焉鷼⒅厣蓺ⅲ貧⒖缮夼辉敚p罰不明,教令不常,以私為公,此國之五危也。” |
二罪俱罰 | 元 無名氏《飛刀對(duì)箭》第二折:“贏了將功折過,輸了二罪俱罰。” |
人涉卬否 | 《詩·邶風(fēng)·匏有苦葉》:“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須我友。”毛傳:“卬,我也。”鄭玄箋:“人皆涉,我友未至。我獨(dú)待之而不涉。以言室家之道,非得所適貞女不行,非得禮義昏姻不成。” |
臧否人物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德行》:“晉文王稱阮嗣宗至慎,每與之言,未嘗臧否人物。” |
黜陟幽明 | 《書·舜典》:“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孔傳:“黜退其幽者,升進(jìn)其明者。” |
獻(xiàn)可替否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二十年》:“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xiàn)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xiàn)其可,以去其否。” |
臧谷亡羊 | 宋 蘇軾《和劉道原〈詠史〉》:“仲尼憂世接輿狂,藏谷雖殊竟兩亡。” |
唯唯否否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太史公自序》:“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 |
無所可否 | 金·王若虛《君事實(shí)辨下》:“李絳、李吉甫數(shù)爭論于上前,禮部尚書同平章事權(quán)德輿居中無所可否,上鄙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