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債還債的成語故事
拼音jiē zhài huán zhài
基本解釋揭:舉;揭債:借債。用借債的辦法還債,虧空會始終存在。形容于事無補。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30回:“那才是揭債還債,窟窿常在?!?/p>
暫未找到成語揭債還債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揭債還債)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債臺高筑 | 東漢 班固《漢書 諸侯王表序》:“有逃責(債)之臺?!碧?顏師古注:“服虔曰:周赧王負責(債),無以歸之,主迫責急,乃逃于此臺,后人因以名之?!?/td> |
解鈴還須系鈴人 | 宋 惠洪《林間集》卷下載:法燈泰欽禪師少解悟,然未為人知,獨法眼禪師深奇之。一日法眼問大眾曰:“虎項下金鈴,何人解得?”眾無以對。泰欽適至,法眼舉前語問之,泰欽曰:“大眾何不道:‘系者解得?!庇墒侨巳斯文肯嗫础?/td> |
合浦珠還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循吏傳 孟嘗》:“(合浦)郡不產谷實,而海出珠寶,與交阯比境……嘗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歲,去珠復還,百姓皆反其業。” |
反老還童 | 清 翟灝《通俗編 識馀》:“《急就章》‘長樂無極老復丁’即《參同契》所云老翁復丁壯也,今變之曰反老還童?!?/td> |
倦鳥知還 | 晉·陶潛《歸去來辭》:“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
衣錦還鄉 | 《南史 劉之遴傳》:“武帝謂曰:‘卿母年德并高,故會卿衣錦還鄉,盡榮養之理。’” |
討價還價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 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三巧問了他討價還價,便道:‘真個虧你些兒。’” |
便還就孤 | |
珠還合浦 | 宋 吳曾《能改齋漫錄 辨誤一》:“殊不知珠還合浦,乃后漢孟嘗,不可以孟嘗君遷就也?!?/td> |
還淳反素 | 《周書·蘇綽傳》:“先王之所以移風易俗,還淳反素,垂拱而治天下以至太平者,莫不由此?!?/td> |
返老還童 | 《云笈七簽》第60卷:“日服千咽,不足為多,返老還童,漸從此矣。” |
以牙還牙 | 《舊約全書 申命記》:“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 |
欲說還休 | 宋·辛棄疾《丑奴兒》詞:“如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td> |
債多不愁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15回:“但管目前,隨他如何進行,總教借款有著,便好偷安旦夕,得過且過,債多不愁。” |
風情月債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司人間之風情月債,掌塵世之女怨男癡。” |
殺人償命,欠債還錢 | 元·馬致遠《任風子》第二折:“可知道殺人償命,欠債還錢,你這般說才是。” |
揭不開鍋 | 袁靜《新兒女英雄傳》第一回:“日子過得緊緊巴巴的,常揭不開鍋。” |
兒女之債 | 元 高明《琵琶記 丞相教女》:“愿相公早畢兒女之債?!?/td> |
斷還歸宗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二卷:“如今認定我是你失去的妹子,我認定你是哥哥,兩口同聲當官去告理,一定斷還歸宗?!?/td> |
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 宋·朱熹《中庸集注》第十三章:“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 宋·朱熹《中庸集注》第十三章:“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td> |
怨家債主 | 唐 孔思義《造像題記》:“業道受苦及怨家債主,悉愿布施歡喜,速得神生凈土。” |
揭竿而起 | 漢 賈誼《過秦論》:“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
負債累累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67回:“卻說譚紹聞負債累累……每日索欠填門,少不得典宅賣地,一概徐償?!?/td> |
掀天揭地 | 宋 辛斆《<寇忠愍詩集>后序》:“萊公兩朝大臣,勛業之盛,掀天揭地?!?/td> |
返樸還淳 | 隋·薛道衡《老氏碑》:“用之治身,則神清志靜;用之治國,則返樸還淳。” |
唇揭齒寒 | |
還原反本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55回:“毒蝎枉修人道行,還原反本見真形?!?/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