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毫析厘的成語故事
拼音fēn háo xī lí
基本解釋毫、厘:都是細小的單位名稱;析:剖析。分析一毫一厘。形容分析細微。
出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定勢》:“世之作者,或好煩文博採,深沉其旨者;或好離言辨白,分毫析厘者。”
暫未找到成語分毫析厘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分毫析厘)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分道揚鑣 | 北齊 魏收《魏書 拓跋志傳》:“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
骨肉分離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30卷:“誰知死后纏綿,恩變成仇,害得我骨肉分離,死無葬身之地,我好苦也!我好恨也!” |
身無分文 | 司馬文森《風雨桐江》第一章:“他現在是身無分文,靠那好心腸的女店主借錢度日。” |
勞燕分飛 | 南宋 郭茂倩《樂府詩集 東飛伯勞歌》:“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 |
首身分離 | 《戰國策·秦策四》:“刳腹折頤,首身分離。” |
緣慳分淺 | 明·西湖漁隱主人《歡喜冤家》第22回:“緣慳分淺,不獲再睹豐儀。” |
逢人只說三分話 |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21卷:“如今俗語云,逢人只說三分話,只此便是不忠。” |
不分青紅皂白 |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三六:“文采覺得這末不分青紅皂白就不大好。” |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 謝扶民《壯族人民優秀的兒子韋拔群》:“仇人相見,分外眼紅,于是雙方的隨員就對打起來了。” |
分路揚鑣 | 北齊 魏收《魏書 拓跋志傳》:“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
分門別類 | 明 朱國禎《涌幢小品 志錄集》:“《夷堅卷》原四百二十卷,今行者五十一卷。益病其煩蕪芟之,分門別類,非全帙也。” |
分工合作 | 沈從文《常德的船》:“有些家中人說不定還留在縣里,經營一種不必要本錢的職業,分工合作,都不閑散。” |
爭分奪秒 | 《晉書 陶侃傳》:“常語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陰,至于眾人,當惜分陰。” |
難割難分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02回:“次日,探春將要起身,又來辭寶玉。寶玉自然難割難分。” |
不由分說 | 元 武漢臣《生金閣》第三折:“怎么不由分說,便將我飛拳走踢只是打?” |
按勞分配 | 鄧小平《關于發展工業的幾點意見》:“堅持按勞分配原則。” |
難舍難分 | 老舍《老張的哲學》:“這樣難舍難分的灑淚而別。” |
分心勞神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27回:“展爺在家一天,倒覺的分心勞神。定于次日起身上杭州。” |
安分知足 | 宋·洪邁《容齋隨筆·三筆·人當知足》:“其安分知足之意終身不渝。” |
分外妖嬈 | 毛澤東《沁園春·雪》詞:“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 |
分崩離析 | 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
秋毫無犯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大王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
毫不遲疑 |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他們毫不遲疑地向土豪劣紳營壘進攻。” |
來去分明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5回:“那時叫世人知我冰清玉潔,來去分明。” |
分秒必爭 | 柯巖《奇異的書簡 船長》:“我們現在要搞四化,分秒必爭哩!” |
不容分說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59回:“那羅剎不容分說,雙手輪劍,照行者頭上乒乒乓乓,砍上十數下。” |
安分守己 | 宋 袁文《甕牖閑評》第八卷:“自以為一己之能,萬一人主見喜,則超臘奮迅何事不可為,彼安分守己恬于進取者,方且以道義自居,其肯如此僥幸乎?” |
不可分割 | 周恩來《對國民黨召開“國大”的嚴正聲明》:“政協各項決議,是各黨派的臨時大憲章,是一個整體而不可分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