夭桃秾李的成語故事
拼音yāo táo nóng lǐ
基本解釋比喻年少美貌。多用為對人婚娶的頌辭。
出處《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華如桃李。”
暫未找到成語夭桃秾李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夭桃秾李)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李代桃僵 | 南宋 郭茂倩《樂府詩集 雞鳴》:“桃在露井上,李樹在桃旁,蟲來嚙桃根,李樹代桃僵。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 |
桃花運 | 錢鐘書《圍城》:“現在正交著桃花運,難保不出亂子,讓他回家給方鄉紳嚴加管不也好。” |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 三國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
桃之夭夭 | 《詩經 周南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毛傳:“桃有華之盛者,夭夭,其少壯也。”《禮記 大學》:“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 |
世外桃源 | 清 孔尚任《桃花扇》:“且喜已到松鳳閣,這是俺的世外桃源。” |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 《藝文類聚》卷四一引三國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 晉 潘岳《太宰魯武公誄》:“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德之休明,沒能彌彰。” |
桃李滿天下 | 唐 白居易《春和令公綠野堂種花》:“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
二桃三士 | 三國 蜀 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
逃之夭夭 | 《詩經 周南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
投桃報李 | 《詩經 大雅 抑》:“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
張冠李戴 | 明 田藝蘅《留青日札 張公帽賦》:“諺云:‘張公帽掇在李公頭上。’有人作賦云:‘物各有主,貌貴相宜。竊張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李將軍列傳論》:“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
凡桃俗李 | 明·王冕《題墨梅圖》:“凡桃俗李爭芬芳,只有老梅心自常。” |
李廣未封 | 唐·杜甫《將赴荊南寄別李劍州》:“但見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廣未封侯。” |
避李嫌瓜 | 三國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
柳綠桃紅 | 明 無名氏《大劫牢》第四折:“試看這柳綠桃紅……青山綠水,寶馬香車,游人共喜。” |
桃羞杏讓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七回:“更兼這些人打扮的桃羞杏讓,燕妒鶯慚。” |
桃花人面 | 元·劉致《朝天子·同文子方鄧永年泛洞庭湖宿鳳凰臺下》曲:“楊柳宮眉,桃花人面,是平生未了緣。” |
瓜田李下 | 晉 干寶《搜神記》第15卷:“懼獲瓜田李下之譏。” |
李郭仙舟 | 《后漢書·郭太傳》載,李膺與郭泰同舟而濟,從賓望之,以為神仙,故稱“李郭仙舟”。 |
桃李爭妍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8回:“四時賞玩,各有風光;春賞燕游堂,桃李爭妍。” |
桃腮杏臉 | 元·曾瑞卿《留鞋記》第二折:“你生得桃腮杏臉,星眼蛾眉。” |
門墻桃李 | 先秦 孔子《論語 子張》:“夫子之墻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漢 韓嬰《韓詩外傳》第七卷:“夫春樹桃李,夏得陰其下,秋得食其實。” |
道旁苦李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雅量》:“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旁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
張甲李乙 | 漢·張奐《誡兄弟書》:“不自克責,反云張甲謗我,李乙怨我,我無是過,爾亦已矣。”三國·魏·曹操《與王修書》:“張甲李乙,尚猶先之,此主人意待之不優之效也。” |
斷袖分桃 | 東漢·班固《漢書·董賢傳》:“上欲起,賢未覺,不欲動賢,乃斷袖而起。”戰國·韓·韓非《韓非子·說難》:“與君游于果園,食桃而甘,不盡,以其半啖君。” |
刳胎焚夭 | 《尸子·明堂》:“夫士不可妄致也,覆巢破卵,則鳳凰不至焉;刳胎焚夭,則麒麟不往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