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陛下立身揚名,富有天下,華夷安泰,此實大孝,豈同進饘粥侍左右之孝也。
2.那時候的中原人自稱為禮儀之邦,把周邊經濟落后的民族稱之為蠻夷,說他們“披發左衽”、“披發文身”,堅決與他們劃清界限,叫做“華夷之辨”。
3.順治的博學多聞、禮賢下士,已經把木陳胸臆間的故國之思、華夷之別蕩滌殆盡。
4.粵自朱溫構逆,友貞嗣兇,篡殺二君,隳殘九廟,虺毒久傷于宇宙,狼貪肆噬于華夷。
5.宋代火葬習俗屢禁不止,火葬與反火葬之爭其實質是挑戰與維護“華夷之辨”觀念的一個縮影.
6.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后,自慮吉兇,護惜身命。
7.宗社為重,而不知有死生;恢復為急,而不知有利害,知有華夷之限,君父之仇,而不知有身家之禍。
8.丑虜蚩尤,梗化作亂;爰誅不庭,華夷永判。
9.北宋統一中國后,杭州是當時全國主要商埠之一,被稱為“富兼華夷”、“百事繁庶”的“地上天宮”。
10.古代中國,在“華夷之辨”和“用夏變夷”的理念指導下形成的四夷朝貢關系體系中,四夷來朝是中華禮樂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沒有專門的對外事務機構。
11.“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的醫德要求,始終成為中國醫生的行為準則。
12.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
13.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
14.本文認為蒙元統治者“華夷有別”與“內華夏、外夷狄”的偏見比較淡薄,對邊疆少數民族較少歧視。
15.殿下文明在岳,神武居陜,肅將乾威,龔行天罰,滌社稷之仇,雪華夷之恥,使弛墜之構,更獲締造,垢辱之氓,復得明目。
16.順德夫人義篤忠貞,志堅金石;名垂竹帛,望重華夷。
※ "華夷"造句CNDU漢語詞典查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