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銅柱”譯文及注釋
譯文
在洛陽的天門街上,馬上要將天樞推倒了,最最緊要的是先把頂上的火珠卸下來。
看來只用一條麻線就拉下來了,何必要勞動兩個縣派大批的人來呢。
注釋
天門街:自洛陽皇城端門至城南定鼎門之南北向大街,亦稱天街、定鼎街,見徐松《兩京城坊考》卷五。
天樞:武則天在長壽三年(694)征天下銅五十馀萬斤、鐵三百三十馀萬斤、錢二萬七千貫,于洛陽定鼎門內鑄八棱銅柱。高九十尺,直徑一丈二尺,題日“大周萬國述德天樞”。見《大唐新語》卷八。
計合:應合。
一條麻線挽:言其不能經久。
兩縣:唐東都治河南、洛陽兩縣。
“詠銅柱”鑒賞
賞析
作詩嘲弄人并非完全以直接的方式,還有可能借題發揮,就事論人。李休烈《詠毀天樞》:天門街上倒天樞,火急先須卸火珠。計合一條麻線挽,何勞兩縣索人夫。題注:“長壽三年,則天征天下銅五十余萬斤,鐵一百三十余萬斤,于定鼎門內鑄八棱銅柱。……紀革命之功。……金彩熒煌,光侔日月。”
據《新唐書·本紀第四》:“延載元年臘月甲戌,突厥默啜寇靈州,右鷹揚衛大將軍李多祚敗之。二月……己卯,武威道大總管王孝杰及吐蕃戰于冷泉,敗之。五月甲午,加號越古金輪圣神皇帝,大赦,改元,賜韞七日。”
可知武后耗費如此大的代價造這一座天樞,于她本人是十分有意義的。但由于政治風云的變化,“(開元二年)毀天樞,發匠熔其銅鐵,歷月不盡。先是,韋后亦于天街作石臺,高數丈,以頌功德,至是并毀之。”(《資治通鑒·唐紀二十七》卷二百一十一)統治者的朝令夕改,實質就是勞民傷財,這也才是詩人要真正批駁的。
詩的后半章戲謔性地用“一條麻線”與“兩縣人夫”作對比,把對統治者的怒罵宣泄得酣暢淋漓。
創作背景
在天樞問世22年后,唐玄宗下詔銷毀天樞,工匠“熔其銅鐵,歷月不盡”,這個武周時期的政治符號被拔掉了,李休烈寫詩譏之。
李休烈簡介
唐代·李休烈的簡介

生卒年不詳。趙州高邑(今河北高邑)人。玄宗開元初,任洛陽尉,詔毀武則天所立天樞,休烈以詩諷之。生平見《大唐新語》卷八、《唐詩紀事》卷一三。《全唐詩》存詩1首,《全唐詩外編》補詩2首。另有一李休烈,乃高宗時人,為天官侍郎李鵬(至遠)之父,官終郪縣令。生平見《新唐書·李至遠傳》。
...〔? 李休烈的詩(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