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二首·其二
[唐代]:德容
織女牽牛送夕陽,臨看不覺鵲橋長。
最傷今夜離愁曲,遙對天涯愈斷腸。
織女牽牛送夕陽,臨看不覺鵲橋長。
最傷今夜離愁曲,遙對天涯愈斷腸。
“七夕二首·其二”譯文及注釋
鵲橋:傳說,每年七月七夕牛郎、織女相會,群鵲銜接為橋以渡銀河。唐李洞《贈龐煉師》詩句“若能攜手隨仙令,皎皎銀河渡鵲橋”,則借用此意。
天涯:天的邊際,指極遠(yuǎn)的地方。明指天空,銀河,結(jié)合牛女相會事。暗指作者故鄉(xiāng),尚在萬里之遙的江南,實(shí)如海角天涯。
“七夕二首·其二”鑒賞
鑒賞
《七夕》是由兩首七言絕句組成的組詩,此詩為第二首。七夕為農(nóng)歷七月初七之夜。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此夜在天河相會。后附入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壽等活動。此俗甚古,漢、晉、南北朝書中均有記載。在此純粹的婦女風(fēng)俗節(jié)日來臨之際,德容作此七言絕句,記述自己的感想,抒發(fā)自己的情懷。任何風(fēng)俗風(fēng)景,其觀感體驗(yàn)皆因人而異。舊俗此時,婦女尤其是未婚少女,盡皆歡天喜地,滿懷憧憬地聚集歡會,祈祥禱福。德容無此心境,她疑惑牽牛織女為什么要此夕相會。她留心的不是牛女的團(tuán)聚,而是團(tuán)聚之后的斷腸離別。這自然與她的家破國亡,流落異鄉(xiāng)的特殊遭遇有關(guān)。
?
唐代·德容的簡介

德容,嘉善人,朱氏女,原名又貞,同縣張我仆室。有《璇閨詩》、《猗蘭》、《幽恨》、《歸云》等集。
...〔
? 德容的詩(2篇)〕
唐代:
李商隱
已駕七香車,心心待曉霞。
風(fēng)輕惟響珮,日薄不嫣花。
桂嫩傳香遠(yuǎn),榆高送影斜。
成都過卜肆,曾妒識靈槎。
已駕七香車,心心待曉霞。
風(fēng)輕惟響珮,日薄不嫣花。
桂嫩傳香遠(yuǎn),榆高送影斜。
成都過蔔肆,曾妒識靈槎。
元代:
盧摯
銀燭冷秋光畫屏,碧天晴夜靜閑亭。蛛絲度繡針,龍麝焚金鼎。慶人間七夕佳令。臥看牽牛織女星,月轉(zhuǎn)過梧桐樹影。
銀燭冷秋光畫屏,碧天晴夜靜閑亭。蛛絲度繡針,龍麝焚金鼎。慶人間七夕佳令。臥看牽牛織女星,月轉(zhuǎn)過梧桐樹影。
南北朝:
柳惲
代馬秋不歸,緇紈無復(fù)緒。
迎寒理衣縫,映月抽纖縷。
的皪愁睇光,連娟思眉聚。
清露下羅衣,秋風(fēng)吹玉柱。
流陰稍已多,馀光亦難取。
代馬秋不歸,緇紈無複緒。
迎寒理衣縫,映月抽纖縷。
的皪愁睇光,連娟思眉聚。
清露下羅衣,秋風(fēng)吹玉柱。
流陰稍已多,馀光亦難取。
唐代:
德容
織女牽牛送夕陽,臨看不覺鵲橋長。
最傷今夜離愁曲,遙對天涯愈斷腸。
織女牽牛送夕陽,臨看不覺鵲橋長。
最傷今夜離愁曲,遙對天涯愈斷腸。
清代:
顧太清
新秋逢閏,鵲橋重駕,兩度人間乞巧。欄干斜轉(zhuǎn)玉繩低,問乞得、天機(jī)多少?
閨中女伴、天邊佳會,多事紛紛祈禱。神仙之說本虛無,便是有、也應(yīng)年老。
新秋逢閏,鵲橋重駕,兩度人間乞巧。欄幹斜轉(zhuǎn)玉繩低,問乞得、天機(jī)多少?
閨中女伴、天邊佳會,多事紛紛祈禱。神仙之說本虛無,便是有、也應(yīng)年老。
清代:
顧貞觀
玉纖暗數(shù)佳期近,已到也、忽生幽恨。恨無端、添葉與青梧,倒減卻、黃楊一寸。
天公定亦憐嬌俊,念兒女,經(jīng)年愁損。早收回、溽暑換清商,翻借作,蘭秋重閏。
玉纖暗數(shù)佳期近,已到也、忽生幽恨。恨無端、添葉與青梧,倒減卻、黃楊一寸。
天公定亦憐嬌俊,念兒女,經(jīng)年愁損。早收回、溽暑換清商,翻借作,蘭秋重閏。
宋代:
楊樸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