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像
詞語解釋
肖像
用圖畫、素描或其他繪畫手法描繪某人臉部的像。
例自肖像而外。——蔡元培《蔡孑民先生言行錄·圖畫》
英portrait; portraiture;
翻譯
- 英語 portrait (painting, photo etc)?, (in a general sense)? representation of a person, likeness
- 德語 Abbild (S)?, Portrait (S)?, Portr?t (S)?
- 法語 portrait
引證解釋
亦作“肖象”。相似;類似。
引《淮南子·氾論訓(xùn)》:“夫物之相類者,世主之所亂惑也;嫌疑肖象者,眾人之所眩耀。”
高誘 注:“肖象,似也。”
清?劉大櫆 《<郭昆甫時文>序》:“文之不同,如其人也,一任其人之清濁美惡,而文皆肖像之。”圖畫或雕塑人像。
引宋?滕巽真 《楊允恭壽祠記》:“於是闔周之族,議立祠肖像於小學(xué)。”
《明史·徐達(dá)傳》:“﹝ 達(dá) ﹞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一。”
清?李斗 《揚(yáng)州畫舫錄·草河錄下》:“古傳畫家眾體,各有師法,而肖像無專門,亦未有勒成一書者,不可謂非蓺林之缺事也。”用繪畫、雕刻、塑造、攝影、刺繡等手段表現(xiàn)的人像。一般指畫像或照片。
引沈從文 《從文自傳·我上許多課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書》:“又因為學(xué)校有做手工的白泥,我們就用白泥摹塑教員的肖像。”
郭沫若 《蘇聯(lián)紀(jì)行·七月二十三日》:“老博士的精神非常煥發(fā)。協(xié)會贈送了一張大幅的油畫肖像,鶴發(fā)童顏,相對而笑。”
巴金?《三次畫像》:“過了幾個月他又來向我建議,要給我再畫一幅肖像。”
亦引申指社會面貌的寫真。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十:“葛葛里 的《巡按》, 俄國 官僚社會的肖像,幾十年中,因有社會經(jīng)濟(jì)的根源,只在變化不在消滅。”
國語辭典
肖像
利用繪畫、雕塑、攝影等方式所形成的人物像。
網(wǎng)絡(luò)解釋
肖像 (漢語詞匯)
肖像是漢語詞語,從不同角度上有不同的理解。美術(shù)意義(或攝影)上的肖像,是指通過繪畫、攝影、文字等藝術(shù)手段,使肖像權(quán)人的人物形象在物質(zhì)載體下再現(xiàn)的一種觀賞造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