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分段注釋】
雁門:即雁門關,位于今山西代縣西北,以山勢險要著稱,故筑關以把守。
紫塞:指長城。長城之土皆紫,故以紫塞代指長城。崔豹《古今注》:“秦所筑長城土色皆紫,漢亦然,故云紫塞也?!?/p>
雞田:古代驛站名,位于今寧夏靈武境內。
赤城:相傳是蚩尤居住的地方。東晉時始筑,南北朝時魏自赤城修筑長城至五原,以防備柔然。舊址在今河北赤城。
昆池:即滇池,又名昆明湖,位于云南昆明西南。
碣石:即碣石山,位于今河北昌黎北。唐韋應物《彈棋歌》:“豈如昆明與碣石,一箭飛中隔遠天。”
巨野:古代大湖澤名,又稱大野澤,位于今山東巨野北,已經干涸。
洞庭:即洞庭湖,在今湖南,中國第二大淡水湖,跨湖南湖北兩省,號稱八百里洞庭。
曠:空曠。綿:接連不斷。邈:久遠。指華夏土地廣袤,無邊無際。
巖岫杳冥:指洞穴深暗。巖岫,深廣的洞穴。
【翻譯】
名關有北疆雁門,要塞有萬里長城,驛站有邊地雞田,奇山有天臺赤城。
賞池赴昆明滇池,觀海臨河北碣石,看澤去山東巨野,望湖上湖南洞庭。
中國的土地空闊遼遠,綿延不絕,峰巒秀麗,山谷深幽。
【解讀】
正如人們反復強調的那樣,中華大地幅員遼闊、地形龐雜,支撐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綿連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發展,同世界上其他眾多的文明一樣,曾經歷了漫長的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對峙時期。在這場角逐中,農耕文明以其先進的生產力水平和先進的文化形態取得了優勢地位,但是,民風彪悍、作戰能力強大的游牧民族還是在個別時期的較量中占據了一定的主動權。于是,處在內陸的農耕文明地區的人們不得不采取防御措施,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襲。
早在春秋時期,我國北方就有林胡、樓煩等少數民族,不過當時的它們處于燕、趙等國的武力壓制下,實力還很弱小,到了戰國時期,匈奴民族強勢崛起,給中原地區造成了不小的壓力,秦、漢兩代的統治者長期致力于與匈奴的作戰中,北方邊境一帶戰火不斷。此后,突厥之于隋唐,契丹、女真之于兩宋,蒙古之于明清,都是強大的對手。
縱觀歷史,中原政權對北方游牧民族的方針還是以防御為主,通過修建大型的防御要塞以屏蔽北方,所以,在山脈連綿、地形奇絕的北方,凡是能夠進入中原的重要關口都要修筑要塞,而雁門關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處關隘。
雁門一帶,自戰國時起就被視為戰略要地,當時的趙國君主趙武靈王進行了“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使得國力得到提升,一舉擊敗了林胡和樓煩,在北方建立了云中、代郡和雁門,于是,趙開始在雁門建制戍守,而雁門也自此硝煙不斷、傳奇不絕。春秋時期的趙國名將李牧曾在此抗擊匈奴;秦代名將蒙恬曾從這里揮軍出塞,收復河套;漢代名將衛青、霍去病曾在這里馳騁縱橫,驅逐匈奴;漢代淑媛王昭君從此處出塞和親,開創了漢匈之間百年和平的局面;北宋名將楊業曾在這里抗擊契丹,留下了蕩氣回腸的楊家將故事。就連清末遭受八國聯軍侵略的時候,一路向西逃命的慈禧也途經過這里。
盡管有完善的大型防御建筑,有可以據守的險峻關隘,但是邊境畢竟離中原腹地太遠了,交通不便、通訊不暢,如此既不利于中央對邊疆地區的掌控,也不利于邊疆自身的發展。對此,驛站制度由此創設,也就是在驛道上修建一座座可供休息和中途換馬的驛站,以此疏通了中央與邊塞的關聯。
長城是中國古代修建時間最長、修建規模最龐大的防御型軍事建筑。根據國家文物局2012年的數據顯示,歷代長城修筑的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綿連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遼寧、山西等15個省級行政區,是名副其實的“萬里長城”。長城的修建始于周代,職能就是防御和通訊。春秋戰國時期,楚、齊、趙、燕等國分別修筑了長城,或是用于彼此之間的防御,或是用于北方邊境的防御。秦統一六國后,廢棄了各諸侯國用于彼此防御的長城,將趙、燕等國的北部長城串聯起來,建成了一條東起遼東、西至臨洮的萬里長城。終秦漢兩代,這條長城在抵御匈奴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此后直到明代,統治者才對長城再一次進行了大規模、成系統的重建工作。我們今天看到的長城基本上是明長城。長城綿延萬里,重要的關口很多,比較著名的有山海關、嘉峪關、雁門關、居庸關、玉門關、平型關、喜峰口等,現存遺址比較著名的有八達嶺長城、慕田峪長城、金山嶺長城、司馬臺長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