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分段注釋】
知過必改:認識到錯誤一定要改正。《論語·學而》:“過則勿憚改。”《論語·衛靈公》:“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得能莫忘:受到別人的恩惠不能忘懷。能,這里是恩惠、好處的意思。
罔談彼短:不要談論別人的缺點。罔,不要。短,缺點,過失。?
靡恃己長:不要夸耀自己的優勢。恃,倚仗,賣弄。長:長處。
信使可覆:諾言可以兌現。這是一個倒裝句,本應是“使信可覆”,這里將“信”放到“使”前,是在強調“信”字。覆,翻轉、傾覆,引申為審查、核實、驗證。《論語·學而》:“信近于義,言可復也。”復是履行、實踐的意思。?
器欲難量:氣度深廣,難以測量。器,氣度,胸懷。《世說新語·德行》有“其器深廣,難測量也”的話。
【翻譯】
知道自己有過錯就一定要改正,獲得了才能就不能荒廢忘記。
不要談論別人的短處,也不要依仗自己的長處而驕傲自滿。
說過的話就要算數,要能經得起反復驗證;器量要大,要讓人無法估量。
【解讀】
古人極為重視培養良好的品格修養,他們認為知錯能改、學不忘廢、不驕不躁、信守承諾、胸懷寬廣、不論他人之短等都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品格,這些品格一旦養成,好處是不可估量的,它們總能在我們人生的關鍵時刻助我們一臂之力。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如果犯了錯的人就只有死路一條,那人類的種族延續就真成問題了。所以《左傳》中說:“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面對岔路的誘惑,知錯能改的我們能夠勇敢地回歸正途,便是智慧之舉。學過就忘,看過就廢?倘若真如這般學習,我們的人生恐怕只會從零走到零。所以孔子說“學而時習之”,相信學不忘廢的我們能夠隨著智慧的不斷增長走向人生的終點,而不是零點。
這些好的修養及其好處在此就不一一贅述了,不過有一種好修養必須要強調,那就是尊重他人,歷史上有很多人就是因為不理解這一點而招致橫禍。據記載,在春秋時期,齊國君主齊頃公接待來訪的晉國使臣郤克、魯國使臣季孫行父和衛國使臣孫良夫,這三人恰好都身有短處,一個駝背、一個瘸腿、一個獨眼。齊頃公為了討好母親,竟然在國宴之上,分別派了與三位使臣有相同殘疾的仆人前去侍奉,結果引來全場笑聲,齊頃公的母親笑得尤其大聲。三位使臣羞憤惱怒,帶著一身怨氣離開了齊國。三年后,晉、魯、衛三國聯合伐齊,齊國大敗,而昔日那三位使臣總算是報了當年慘遭羞辱之仇。由此可見,對別人不尊重,缺失的是自己的修養,激發的是別人的憤恨,遲早會自食惡果。
安徽桐城市的西后街上有一條著名的“六尺巷”,它誕生于清康熙年間。最初,這里沒有小巷,只有相鄰的張、吳兩個大戶人家。有一年,吳家擴建房子,占用了旁邊的一塊地,張家便抗議,說吳家占了他家的地,雙方爭執不下。這時,張家想起了遠在京城做禮部尚書的族人張英,便寄希望于他,希望他能以權壓人,將地奪回來。不料,接到求救信的張英微微一笑,揮筆寫道:“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人見書信后便讓地三尺。而吳家得知此事后,也退讓了三尺。于是,一條六尺寬的小巷便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