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宣王即位,不籍千畝。虢文公諫曰:“不可。夫民之大事在農,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是乎生,事之供給于是乎在,和協輯睦于是乎興,財用蕃殖于是乎始,敦庬純固于是乎成,是故稷為大官。古者,太史順時覛土,陽癉憤盈,土氣震發,農祥晨正,日月底于天廟,土乃脈發。
“先時九日,太史告稷曰:‘自今至于初吉,陽氣俱蒸,土膏其動。弗震弗渝,脈其滿眚,谷乃不殖。’稷以告王曰:‘史帥陽官以命我司事曰:距今九日,土其俱動。王其祗祓,監農不易。’王乃使司徒咸戒公卿、百吏、庶民,司空除壇于籍,命農大夫咸戒農用。
“先時五日,瞽告有協風至,王即齋宮,百官御事,各即其齋三日。王乃淳濯饗醴,及期,郁人薦鬯,犧人薦醴,王裸鬯,饗醴乃行,百吏、庶民畢從。及籍,后稷監之,膳夫、農正陳籍禮,太史贊王,王敬從之。王耕一坺,班三之,庶民終于千畝。其后稷省功,太史監之;司徒省民,太師監之。畢,宰夫陳饗,膳宰監之。膳夫贊王,王歆太牢,班嘗之,庶人終食。
“是日也,瞽帥音官以風土。廩于籍東南,鐘而藏之,而時布之于農。稷則遍誠百姓紀農協功,曰:‘陰陽分布,震雷出滯。土不備墾,辟在司寇。’乃命其旅曰:‘徇。’農師一之,農正再之,后稷三之,司空四之,司徒五之,太保六之,太師七之,太史八之,宗伯九之,王則大徇。耨獲亦如之。民用莫不震動,恪恭于農,修其疆畔,日服其镈,不解于時,財用不乏,民用和同。
“是時也,王事唯農是務,無有求利于其官以干農功,三時務農而一時講武,故征則有威、守則有財。若是,乃能媚于神而和于民矣,則享祀時至而布施優裕也。
“今天子欲修先王之緒而棄其大功,匱神乏祀而困民之財,將何以求福用民?”
王不聽。三十九年,戰于千畝,王師敗績于姜氏之戎。
初吉:農歷每月的朔日(初一),一說指初一至初七、八。陽官:指負責祭祀的官員。祓(fú):除災祈福的儀式。司徒:掌管國家的土地和人民的官員。司空:掌管工程營造的官員。農用:農耕用具。齋宮:舉行祭祀儀式前齋戒的場所。醴:甜酒。郁人:掌管酒器的官員。鬯(chàng):祭祀用的香酒。犧人:負責供應酒醴的官員。裸(guàn):酌酒灌地的祭禮。膳夫:負責供應王飲食的官員。太師:負責軍事的高級武官,一說是輔弼國君的高級官員。宰夫:負責調制食品的官員。膳宰:掌管膳食的長官。太牢:牛、羊、豬三牲具備的祭品、宴品。風土:韋昭注謂“風土,以音律省土風,風氣和則土氣養也。”廩:糧倉。東南:古人以東南方為生長的方位,所以把糧倉建于此。陰陽分布:指日夜等長,即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出滯:冬眠的動物開始活動。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即據此命名。司寇:負責刑法的官員。太保:輔弼國君的高級官員。宗伯:掌管禮儀的官員。镈(bó):翻土的農具。三時:指春、夏、秋三季。下文的“一時”,指冬季。姜氏之戎:當時活動于周西部邊地的少數民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