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寒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jǐng dǐ lāo yuè寒底撈月 | 撈:從液體中取物。從井底撈月亮。比喻做事白費力氣,根本達不到目的。 | 元·無名氏《馬陵道》:“我若今日見你呵,將你活剁做兩三截,你要活時恰似井底撈明月。” |
bù jī bù hán不饑不寒 | 不挨餓受凍。生活不愁溫飽。 | 《齊桓晉文之事》:“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 |
tōu hán sòng nuǎn偷寒送暖 | 暗里照顧寒暖。比喻奉承拍馬。也比喻對人關切。 | 元 無名氏《神奴兒》:“看起來偷寒送暖,都是你這老弟子。” |
zhà nuǎn hái hán乍暖還寒 | 形容冬末春初氣侯忽冷忽熱,冷熱不定。 | 宋·李清照《聲聲慢》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宋 ·劉清夫《玉樓春》詞:“柳梢綠小眉如印。乍暖還寒猶未定。” |
bīng hán yú shuǐ冰寒于水 | 冰比水冷。比喻學生勝過老師。 | 先秦 荀況《荀子 勸學》:“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
bā bǎi gū hán八百孤寒 | 八百:形容多;孤寒:指貧困的讀書人。許多生活貧困的讀書人。 |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八百孤寒齊下淚,一時南望李崖州。” |
hán xīn suān bí寒心酸鼻 | 寒心:心中戰粟;酸鼻:鼻子辛酸。形容心里害怕而又悲痛。 | 戰國 楚 宋玉《高唐賦》:“感心動耳,回腸傷氣。孤子寡婦,寒心酸鼻。” |
hán huā wǎn jié寒花晚節 | 寒花:寒天的花;晚節:晚年的節操。比喻人晚節高尚。 | 宋·韓琦《重陽》詩:“不羞老圃秋容淡,且看寒花晚節香。” |
jiù hán mò rú chóng qiú救寒莫如重裘 | 比喻處事須敦本務實。 | 漢 徐幹《中論 虛道》:“語稱:‘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修身,療暑莫如親冰。’信矣哉!” |
xīn hán dǎn luò心寒膽落 | 同“心寒膽戰”。 | 元·無名氏《抱妝盒》楔子:“每每懷藏袖中,攜之出入,以此在朝官員,見俺無不心寒膽落。” |
hán xīn xiāo zhì寒心銷志 | 亦作“寒心消志”。形容擔心憂慮。 | 漢·鄒陽《上書吳王》:“始孝文皇帝據關入立,寒心銷志,不明求衣。” |
hán gēng rè yún寒耕熱耘 | 泛指農作辛苦。 | 《孔子家語 屈節解》:“民寒耕熱耘曾不得食,豈不衰哉!” |
hán fēng qīn jī寒風侵肌 | 形容天氣寒冷。 | |
dǎn pò xīn hán膽破心寒 | 形容由于恐懼而伏帖的樣子。 |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一卷:“膽破心寒,比敵人懾服之狀;風聲鶴唳,驚士卒敗北之魂。” |
zhěn lěng qīn hán枕冷衾寒 | 枕被俱冷。形容獨眠的孤寂凄涼。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四折:“便枕冷衾寒,鳳只鸞孤,月圓云遮,尋思來有甚傷嗟。” |
jìn ruò hán chán噤若寒蟬 | 噤:閉口不作聲;若:像;寒蟬:深秋的知了。不作聲像深秋的知了一樣。形容有顧慮不敢說話。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杜密傳》:“劉勝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 |
shí nián hán chuāng十年寒窗 | 形容長年刻苦讀書。 | 元·劉祁《歸潛志》卷七:“古人謂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天下知。” |
sòng nuǎn wēi hán送暖偎寒 | 見“送暖偷寒”。 | 明·葉憲祖《團花鳳》第二折:“出入是非門里,定因家有三婆,替那好送暖偎寒,移商換羽,都是你這老賤人了。” |
guǎng hán xiān zǐ廣寒仙子 | 廣寒:即廣寒宮,傳說中月亮上的仙宮。廣寒宮里的仙子——嫦娥。 | 元·高明《琵琶記·伯喈牛小姐賞月》:“環珮濕,似月下歸來飛瓊。那更,香鬢云鬟,清輝玉臂,廣寒仙子也堪并。” |
hán dōng là yuè寒冬臘月 | 臘月:農歷十二月。指冬季最寒冷的臘月天。 | 漢 無名氏《別詩(骨肉緣枝葉)》:“征夫懷遠路,游子戀故鄉。寒冬十二月,晨起踐嚴霜。” |
qí hán shǔ yǔ祁寒暑雨 | 祁:大。冬季大寒,夏天濕熱。 | 《明史·陸昆傳》:“陛下廣殿細旃,豈知小民窮檐掊屋,風雨之不庇,錦衣玉食,豈知小民祁寒暑雨凍餒之弗堪。” |
dà hán suǒ qiú大寒索裘 | 等到大冷天才去找毛皮衣服。比喻平時沒有準備,事到臨頭十分慌亂。 | 漢·揚雄《法言·寡見》:“大寒而后索認裘,不亦晚乎?” |
xīn jīng dǎn hán心驚膽寒 | 同“心驚膽戰”。 | 明·李日華《南西廂記·飛虎授首》:“心驚膽寒,渾身上淋漓雨汗。” |
chún jiē chǐ hán唇揭齒寒 | 見“唇亡齒寒”。 | |
qī fēng hán yǔ凄風寒雨 | 見“凄風苦雨”。 | 清·葆光子《物妖志·木類·柳》:“方其凄風寒雨,杏褪桃殘,山路蕭條,愁云千里,苔荒蘚敗,情揚魂銷,不可謂無憂也。” |
tí jī háo hán啼饑號寒 | 因饑餓寒冷而哭叫;形容挨餓受凍的悲慘生活。 | 唐 韓愈《進學解》:“冬暖而兒號寒,年豐而妻啼饑。” |
bīng dòng sān chǐ,fēi yī rì zhī hán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 比喻一種情況的形成,是經過長時間的積累、醞釀的。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2回:“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
chún wáng chǐ hán唇亡齒寒 | 亡:沒有。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兩者關系密切;相互依存;利害相關。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五年》:“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
suì hán sōng bǎi歲寒松柏 | 比喻在逆境艱難中能保持節操的人。 | 先秦 孔子《論語 子罕》:“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bīng hòu sān chǐ,fēi yī rì zhī hán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 | 非:不是;寒:冷。冰凍到三尺厚,不是一天冷造成的。比喻某一種情況的形成,是經過長時間醞釀、積累的結果。 | 東漢·王充《論衡·壯留》:“故夫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 |
dǎn chàn xīn hán膽顫心寒 | 顫:顫抖;寒:憂懼,戰栗。形容極度驚慌恐懼。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96回:“半空中一聲霹靂,只震得三妖膽顫心寒。” |
bīng xuě yán hán冰雪嚴寒 | 嚴寒:極度寒冷。冰天雪地,天氣寒冷。 | 吳伯簫《菜園小記》“雖然按照時令季節,各種蔬菜種得有早有晚,有時收了這種菜才種那種菜;但是除了冰雪嚴寒的冬天,一年里春夏秋三季,菜園里總是經常有幾種蔬菜在競肥爭綠的。” |
hán máo zhuó shù寒毛卓豎 | 汗毛都豎立起來。形容非常恐怖,或心情特別緊張害怕。 | 《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見者寒毛卓豎,舍利佛獨自安然。” |
dǎo shòu jiāo hán島瘦郊寒 | 唐朝賈島和孟郊的詩歌風格,多以清切凄苦為主。 | 宋 朱熹《次韻謝劉行惠筍》:“君詩高處古無師,島瘦郊寒詎足差。” |
hán huī gèng rán寒灰更然 | 比喻重獲生機。然,同“燃”。 | 《隋書·于仲文傳》:“伏愿垂泣辜之恩,降云雨之施,追草昧之始,錄涓滴之功,則寒灰更然,枯骨生肉,不勝區區之至,謹冒死以聞。” |
shén zhàn gǔ hán神湛骨寒 | 形容危懼。 | 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記·閩游日記后》:“門在山坳間,不甚軒豁,而森碧上交,清流出其下,不覺神湛骨寒!” |
qiè gǔ zhī hán切骨之寒 | 切骨:徹骨,滲透到骨頭里。形容冷得刺骨。 | 南朝·梁·蕭統《黃鐘十一月啟》:“酌醇酒而據切骨之寒。” |
hán lái shǔ wǎng寒來暑往 | 寒冷的冬季來臨了;暑熱的夏日過去了。形容時間的不停流逝。 | 《周易 系辭下》:“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
shǔ wǎng hán lái暑往寒來 | 熱天過去了,冷天來到了。形容時光的流逝。亦作“暑來寒往”。 | 南朝·梁簡文帝《中書令臨汝靈侯墓志銘》:“草茂故轍,松插新枚。月明泉暗,暑往寒來。” |
hán xīn xiāo zhì寒心消志 | 見“寒心銷志”。 | 《梁書·武帝紀下》:“聯寒心消志,為日久矣,每當食投箸,方眠徹枕,獨坐懷憂,憤慨申旦,非為一人,百姓故耳。” |
lín hán jiàn sù林寒澗肅 | 指秋冬間林木凋零、澗水枯落的景象。 |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每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 |
gǔ ròu wèi hán骨肉未寒 | 骨肉尚未冷透。指人剛死不久。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4回:“中年喪妻,大不幸也。骨肉未寒,安忍便議親。” |
chūn hán liào qiào春寒料峭 | 料峭:形容初春的微寒。形容早春微帶寒意;刺入肌骨。也作“料峭輕寒”、“料峭春寒”。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第19卷:“春寒料峭,凍殺年少。” |
shān hán shuǐ lěng山寒水冷 | 冷冷清清。形容冬天的景象。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八:“秋至山寒水冷,春來柳綠花紅。” |
hán chán zhàng mǎ寒蟬仗馬 | 仗馬:皇宮儀仗中的立馬。象皇宮門外的立仗馬和寒天的知了一樣。比喻一句話也不敢說。 | 《新唐書·李林甫傳》:“君等獨不見立仗馬乎?終日無聲而飫三品芻豆,一鳴則黜之矣。” |
jī hán jiāo zhì饑寒交至 | 同“饑寒交迫”。 | 晉·陶潛《勸農》詩:“宴安自逸,歲暮奚冀?擔石不儲,饑寒交至。” |
lìng rén hán xīn令人寒心 | 讓人失望而痛心。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47回:“我們做了封疆大吏,上頭還如此不放心我們,聽了叫人寒心!” |
hán mén bó huàn寒門薄宦 | ||
yī qǔ bì hán衣取蔽寒 | 取:選取,采用;蔽:遮往。衣服只求抵御寒冷。 | 宋·司馬光《訓儉示康》:“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 |
hán suān luò pò寒酸落魄 | 落魄:沮喪失意。形容不得志時窮困、狼狽頹喪的樣子。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七回:“(范睢)遂換去鮮服,妝作寒酸落魄之狀,潛出府門,來到驛館,徐步而行,謁見須賈。” |
bái wū hán mén白屋寒門 | 白屋:用白茅草蓋的屋;寒門:清貧人家。泛指貧士的住屋。形容出身貧寒。 | 元 高文秀《琗范叔》第三折:“未亨通,遭窮困,身居在白屋寒門。” |
hán chán jiāng niǎo寒蟬僵鳥 | 寒天的蟬和凍僵的鳥。比喻默不作聲的人。 | 清·李漁《慎鸞交·心歸》:“詩朋同游勝景,怎做得寒蟬僵鳥,反舌無聲!” |
qiū yuè hán jiāng秋月寒江 | 比喻有德之人心底清純明凈。 | 宋 黃庭堅《贈別李次翁》詩:“德人天游,秋月寒江。” |
hán fù duǎn shí寒腹短識 | 形容人知識貧乏,見識短淺。 | 清·周亮工《書影》卷五:“今人寒腹短識,輒不自量造語,余恥之。” |
hán shān piàn shí寒山片石 | 比喻少見的好文章。 | 清·張岱《岱志》:“余入泰山,見磨崖勒字,無一字堪入眼,故余反以無字碑為寒山一片石。” |
tiān hán dì dòng天寒地凍 | 天氣非常寒冷;大地到處結冰。 | 宋 王十朋《南州春色》詞:“莫恨東風吹不到,著意挽春回,一任天寒地凍,南枝香動。” |
bó zuò hán mén薄祚寒門 | 祚:福;寒:寒微之家。指貧賤低微的門第。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回:“縱然生于薄祚寒門,甚至為奇優,為名娼,亦斷不至為走卒健仆。” |
máng hán sè zhèng芒寒色正 | 指星光清冷色純正。也借以稱頌人的品行高潔正直。 | 唐·劉禹錫《柳河東集序》:“粲焉如繁星麗天,而芒寒色正。”宋·張孝祥《代季父上陳樞密書》:“此數公者,聲稱德望,炳然較著,真與芒寒色正者比。” |
xīn hán dǎn suì心寒膽碎 | 寒:戰栗。形容十分驚恐。 | 《永樂大典戲文·無名氏<小孫屠開封府公斷>》:“心寒膽碎,悔之作不是。” |
xīn rú hán huī心如寒灰 | 見“心若死灰”。 | 唐·劉禹錫《上杜司徒啟》:“失意多病,衰不待年,心如寒灰,頭有白發。” |
yī hán rú cǐ一寒如此 | 一:竟然;寒:貧寒。竟然窮困到這樣的地步。形容貧困潦倒到極點。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范睢蔡澤列傳》:“‘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一綈袍以賜之。” |
háo hán tí jī號寒啼饑 | 因為饑餓寒冷而哭叫。形容挨餓受凍的悲慘生活。 | 唐 韓愈《進學解》:“冬暖而兒號寒,年豐而妻啼饑。 |
hán mù chūn huá寒木春華 | 寒木不凋,春華吐艷。比喻各具特色。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劉應之曰:‘既有寒木,又發春華,何如也?’” |
hán huī gèng rán寒灰更燃 | 寒灰:冷卻了的灰燼;燃:燒。冷灰重新燒了起來。比喻失勢的人重新得勢。也比喻已經停止活動的事物又重新活動起來。 | 《隋書·于仲文傳》:“追草昧之始,錄涓滴之功,則寒灰更燃,枯骨生肉,不勝區區之至,謹冒死以聞。” |
pò dǎn hán xīn破膽寒心 | 猶膽顫心驚。形容非常恐懼。 | 東漢·班固《漢書·谷永傳》 :“臣永所以破膽寒心,豫言之累年。” |
jī hán jiāo pò饑寒交迫 | 交:一齊;迫:逼迫。饑餓、寒冷一齊襲來。形容生活極端貧困。 | 宋 王讜《唐語林》第一卷:“上謂曰:‘汝何為作賊?’對曰:‘饑寒交切,所以為盜。’” |
xū hán wèn nuǎn噓寒問暖 | 問冷問熱;口可出熱氣使受寒的人溫暖。形容對別人的生活非常關心。噓:緩緩吹氣。 | 冰心《關于女人 我最尊敬體貼她們》:“孩子們安靜聽話,太太笑臉相迎,噓寒問暖。” |
suì hán sān yǒu歲寒三友 | 松、竹經冬不凋,梅花耐寒開放,因此有“歲寒三友”之稱。 | 元·白樸《朝中措》:“蒼松隱映竹交加,千樹玉梨花,好個歲寒三友,更堪紅白山茶。” |
yī pù shí hán一曝十寒 | 曝:曬。原意是說,雖然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一天,凍十天,也不可能生長。比喻學習或工作一時勤奮,一時又懶散,沒有恒心。 | 先秦 孟軻《孟子 告子上》:“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lín hán dòng sù林寒洞肅 | 寒:寒冷;肅:肅殺。形容秋冬時林木蕭疏,溪澗淺落的景象。 | 北朝 后魏 酈道元《水經注 江水》:“每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 |
fēng hán shǔ shī風寒暑濕 | 導致患病的四種因素。泛指致病的原因。 | 元·無名氏《來生債》楔子:“他的病可著我猜,我依著他便了。你不是風寒暑濕么?” |
shí hán yī bào十寒一暴 | 凍十天,曬一天。比喻做事時而抓緊,時而懈怠,進展不快。 | 金·元好問《戲題新居二十韻》:“就中此宅尤費手,官織工材半傭顧。十寒一暴半載強,才得安床置鐺釜。” |
jī hán jiāo còu饑寒交湊 | 衣食無著,又餓又冷。形容生活極端貧困。同“饑寒交迫”。 | 《宋書·袁湛傳》:“不敦其本,則末業滋章;饑寒交湊,則廉恥不立。” |
suì mù tiān hán歲暮天寒 | 指年底時候的寒冷景象。 | |
shí zǎi hán chuāng十載寒窗 | 載:年。指長期苦讀。 | 元 石子章《竹塢聽琴》第三折:“十載寒窗積雪余,讀得人間萬卷書。” |
qīn hán zhěn lěng衾寒枕冷 | 衾:被子。被枕俱冷。形容獨眠的孤寂凄涼。 | 宋 柳永《爪茉莉(秋夜)》:“衾寒枕冷,夜迢迢、更無寐。”明 高明《琵琶記》第五出:“[旦]奴不慮衾寒枕冷;奴只慮公婆沒主一旦冷清清。” |
hán qì cì gǔ寒氣刺骨 | 冷得幾乎失去知覺,感到特別冷。 | 曲波《林海雪原》:“一個寒氣刺骨的早上,小分隊到達九龍匯。” |
hán quán zhī sī寒泉之思 | 指子女對母親的思念之情。 | 《詩經 邶風 凱風》:“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
bó hán zhòng rén薄寒中人 | 薄寒:輕微的寒氣。中人:傷人。指輕微的寒氣也能傷害人的身體。也比喻人在衰老或患難之中時經不住輕微的打擊。 | 戰國 楚 屈原《楚辭 九辯》:“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
dǎn hán fā shù膽寒發豎 | 形容恐怖之極。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及第惡登科》:“李少卿又曰操空弮,冒白刃,聞者靡不膽寒發豎,永為子孫之戒。” |
gāo chù bù shèng hán高處不勝寒 | 勝:承受,經得起。站在高處經不起風寒。比喻人身居高位感覺到孤單寂寞。 | 宋·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兼懷子由》詞:“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
zì tóng hán chán自同寒蟬 | 寒蟬:冬天的蟬不叫。自己同寒天的蟬一樣,比喻閉口不說話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杜密傳》:“劉勝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 |
liào qiào chūn hán料峭春寒 | 料峭:微寒。形容初春的寒冷。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九:“春寒料峭,凍殺年少。” |
hán gēng shǔ yún寒耕暑耘 | 冬耕地,夏鋤草。泛指做各種農活。 | 《管子·乘馬數》:“使農夫寒耕暑耘,力歸于上,女勤于纖微,而織歸于府。” |
hán wǎng shǔ lái寒往暑來 | 寒冬已過,盛夏將至。指四季的輪回。泛指時光流逝 | 南朝·宋·鮑照《傷逝賦》:“寒往暑來而不窮,哀極樂反而有終。” |
xīn hán dǎn zhàn心寒膽戰 | 形容十分驚恐。 | 宋·羅燁《醉翁談錄·小說開辟》:“講鬼怪令羽士心寒膽戰;論閨怨,遣佳人綠慘紅愁。” |
wèn hán wèn rè問寒問熱 | 經常詢問別人的生活情況,形容十分關切。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00回:“有時遇見薛蝌,他便姣姣喬喬、姣姣癡癡的問寒問熱,忽喜忽嗔。” |
jiāo hán dǎo shòu郊寒島瘦 | 本指孟郊、賈島簡嗇孤峭的詩歌風格。后用以形容詩文類似的意境。 | 宋 蘇軾《祭柳子玉文》:“元輕白俗,郊寒島瘦。嘹然一吟,眾作卑陋。” |
qí hán rù shǔ祁寒溽暑 | 祁:大;溽:炎熱天氣。冬季大寒,夏天濕熱。比喻生活艱苦。 | 《舊五代史·郭崇韜傳》:“陛下頃在河上,汴寇未平,廢寢忘食,心在戰陣,祁寒溽暑,不介圣懷。” |
shǔ lái hán wǎng暑來寒往 | 夏天過去,冬天到來。泛指時光流逝。 | 南朝 梁 陸倕《石闕銘》:“暑來寒往,地久天長,神哉華觀,永配無疆。” |
hán chán qī qiè寒蟬凄切 | 寒蟬:冷天里的知了。天冷時,知了發出凄慘而低沉的聲音。文藝作品中多用以烘托悲涼的氣氛和情調。 | 晉·陸云《陸清河集·寒蟬賦》:“于是貧居之士,喟爾相與而俱嘆曰:‘寒蟬哀鳴,其聲也悲;四時去暮,臨河徘徊。’” |
lěng miàn hán tiě冷面寒鐵 | 比喻公正廉潔,不怕權貴的官員。 | 《明史·周新傳》:“敢言詞多所彈頦,貴戚震懼,目為冷面寒鐵。” |
zhàng mǎ hán chán仗馬寒蟬 | 仗馬:皇宮儀仗中的立馬。象皇宮門外的立仗馬和寒天的知了一樣。比喻一句話也不敢說。 | 《冷眼觀》第30回:“一般仗馬寒蟬,反得各居顯要,尸位素餐。” |
dōng hán bào bīng,xià rè wò huǒ冬寒抱冰,夏熱握火 | 形容刻苦自勉。 | 《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越王念復吳,仇非上旦也。苦身勞心,夜以繼日。……冬常抱冰,夏還握火。” |
zhāo zhāo hán shí,yè yè yuán xiāo朝朝寒食,夜夜元宵 | 寒食:清明節;元宵:元宵節。早晚都像過節一樣。形容生活奢華,整天尋歡作樂。 | 元·白仁甫《梧桐雨》第一折:“寡人自從得了楊妃,真所謂:‘朝朝寒食,夜夜元宵’也。” |
lìng chǔ hán wū另楚寒巫 | 楚:楚懷王;巫:巫山神女。指夫婦或情人分居兩地,孤單寂寞。 | 明 陳汝元《金蓮記 偕計》:“孤帷冷簟,難辭白發于北堂;另楚寒巫,更撇紅顏于別闥。” |
hán fù huǒ zhě寒附火者 | 因為寒冷而靠著火取暖的人。 | |
chún jié chǐ hán唇竭齒寒 | 見“唇亡齒寒”。 | 《莊子·胠篋》:“故曰,唇竭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圣人生而大盜起。” |
bù hán ér lì不寒而栗 | 寒:寒冷;栗:發抖。不是因為寒冷而發抖。形容恐懼到了極點。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酷吏列傳》:“是日皆報殺四百馀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
jī hán jiāo qiē饑寒交切 | 饑餓與寒冷一齊逼來。形容無衣無食,生活極其貧困。 | 宋·王讜《唐語林》第一卷:“上謂曰:‘汝何為作賊?’對曰:‘饑寒交切,所以為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