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非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qíng fēi dé yǐ情非得已 | 情況出于不得已。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62回:“適才躲避桌下,自知失儀露丑,實系情非得已,諸位姐姐莫要發笑。” |
shì fēi zhī xīn是非之心 | 分辨是非得失的能力。 | 戰國·鄒·孟軻《孟子·告子上》:“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
miàn shì xīn fēi面是心非 | 謂表面上是一套,心底里又是一套,表里不一。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59回:“從來人面是心非,如何保得到底!” |
fēi tóng xún cháng非同尋常 | 尋常:平常。不同于平常。形容人或事物很突出;不同于一般。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2回:“況且他也是王爺之分,非同尋常可比。” |
sài wēng shī mǎ,yān zhī fēi f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 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同“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 《病玉緣》:“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你眼前不信俺的話也罷,到了日后,才覺得俺不是說笑話哩。” |
tòng huǐ qián fēi痛悔前非 | 徹底悔恨以前所犯的錯誤。 | 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五:“這位青年做了多年的苦工,受了無限的虐待,已經弄得來三分不像人,四分不像鬼了,自己深深的在痛悔前非。” |
xiáo hùn shì fēi淆混是非 | 故意把正確的說成錯誤的,把錯誤的說成正確的,制造混亂,使是非不清。 | 清·陶曾佑《論文學之勢力及其關系》:“錮蔽見聞,淆混是非。” |
fēi chí zhōng wù非池中物 | 不是長期蟄居池塘中的小動物。比喻有遠大抱負的人終究要做大事。 |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恐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物也。” |
xí fēi chéng shì習非成是 | 對某些錯誤事情習慣了,反以為本來就是對的。 | 西漢 揚雄《法言 學行》:“習乎習,以習非之勝是,況習是之勝非乎?” |
hèn xiǎo fēi jūn zǐ,wú dú bù zhàng fū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 | 君子:有才德的人;丈夫:有志氣、有作為的男子。對仇敵要痛恨,打擊要堅決徹底。指壞人心狠手辣。 | 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叵奈楊景無禮。” |
fēi cháng zhī móu非常之謀 | 非常:不平常。不是一般的陰謀。指陰謀篡奪帝位。 | 《漢書·孝成趙皇后傳》:“故世必有非常之變,然后乃有非常之謀。” |
hào dān fēi sù好丹非素 | 愛好紅色,反對白色。比喻對事物有偏見。 | 南朝 梁 江淹《雜體》詩序:“至于代之諸賢,各滯所迷,莫不論甘則忌辛,好丹則非素。” |
tòng gǎi qián fēi痛改前非 | 徹底改正以前的錯誤。痛:徹底、深切地;不能解作“痛苦”。非:錯誤。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22卷:“你痛改前非,我把這所房子與你夫妻兩個住下。” |
fēi xíng bī kǎo非刑逼拷 | 非刑:法律外的殘酷肉刑。指使用殘酷的肉刑進行審訊逼供。 | 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假虎威古玩流殃》:“他非刑逼拷,打死平民,納賄詐財。” |
xué fēi suǒ yòng,yòng fēi suǒ xué學非所用,用非所學 | 所學的不是實際工作所用的,有用的又沒有學。指學和用脫節背離。 | 《明史·葉伯巨傳》:“比到京師,而除官多以貌選,所學或非其所用,所用或非其所學。” |
shì fēi suí guò飾非遂過 | 粉飾錯誤,養成過失。 |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審應》:“公子食我之辨,適足以飾非遂過。” |
dú shì dú fēi獨是獨非 | 指不采納眾議,是與非自己說了算,獨斷專行。 | 《舊唐書 忠義傳上 王義方》:“天子置三公,九卿……本欲水火相濟,鹽梅相成,然后庶績咸熙,風雨交泰,亦不可獨是獨非,皆由圣旨。” |
fèi fēi qí zhǔ吠非其主 | 吠:狗叫。狗朝著外人亂叫。舊比喻各為其主。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齊策六》:“跖之狗吠堯,非貴跖而賤堯也。狗固吠非其主也。” |
jiǎng shì shuō fēi講是說非 | 猶言說三道四。形容不負責任地胡亂議論。 | 元 柯丹邱《荊釵記 受釵》:“這財禮雖是輕微,你為何講是說非?” |
chǐ bì fēi bǎo尺璧非寶 | 璧:中有孔的扁圓形玉器。直徑一尺的璧玉并不珍貴。 | 西漢·劉安《淮南子·原道訓》:“故圣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 |
fēi tóng xiǎo kě非同小可 | 小可:尋常;一般。不同于一般的小事。形容事情重要或情況嚴重;不可忽視。也指人的學問、本領不同尋常。 | 元 關漢卿《魔合羅》第三折:“人命事關天關地,非同小可!” |
shuí shì shuí fēi誰是誰非 | 猶言誰對誰錯。 | 元 李致遠《還牢末》第一折:“誰與你挑唇料嘴,辨別個誰是誰非。” |
yī biǎo fēi fán一表非凡 | 儀表和普通人不一樣。形容人的外表英俊;氣度不凡;氣宇軒昂。 | 明 吳承恩《西游記》:“適才有東土大唐差來拜佛取經的一個和尚,倒換關文,卻一表非凡。” |
sì fēi ér shì似非而是 | 看來與常識相矛盾或相反而事實上卻可能是正確的。 | |
bié yǒu tiān dì fēi rén jiān別有天地非人間 | 別:另外;天地:風格或境界。另有一番新的境界,不是人間所有的。 | 唐·李白詩《答山中人》詩:“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
zhī zhī fēi jiān,xíng zhī wéi jiān知之非艱,行之惟艱 | 惟:是。知道它并不難,去做它就難了。 | 《尚書·說命中》:“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
yù yào rén bù zhī,chú fēi jǐ mò wéi欲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 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干了壞事終究要暴露。 | 清·石玉昆《小五義》第54回:“焉知曉欲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
qiān yì zhī qiú,fēi yī hú zhī bái千鎰之裘,非一狐之白 | 鎰:古代重量單位,1鎰=20兩;裘:皮衣。價值千金的皮衣不是一只狐貍腋下白毛制成。比喻治理國家需要眾多賢才的力量。 | 戰國·宋·墨翟《墨子·親士》:“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鎰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
zhōng fēi liǎo jú終非了局 | 局:結局,定局,指長久之計。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16回:“想我在此奉侍,終非了局。” |
jī fēi xí guàn積非習貫 | 指錯誤長久沿襲,已成習慣。貫,通“慣”。 | 漢 應劭《〈風俗通〉序》:“至于俗間行語,眾所共傳,積非習貫,莫能原察。” |
yī biǎo fēi sú一表非俗 | 形容人的儀表非比尋常。 | 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三折:“他生在無憂愁太平時務,空生得貌堂堂一表非俗。”元·無名氏《鴛鴦被》第一折:“天生的一表非俗,匹配得你過。” |
zuò dǎi wéi fēi作歹為非 | 做各種壞事。 | 元·孟漢卿《魔合羅》第三折:“詳察這生分女作歹為非,更和這忤逆男隨波逐浪。” |
yòng fēi qí rén用非其人 | 任用了不適當的人才。指用人不當。 | 《魏略》:“三公具贍所歸,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賈詡為三公,孫權笑之。” |
qí dà fēi ǒu齊大非偶 | 指辭婚者表示自己門第或勢位卑微,不敢高攀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桓公六年》:“齊侯欲以文姜妻鄭大子忽,大子忽辭。人問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齊大,非吾耦也。’” |
nì gǔ fēi jīn泥古非今 | 拘守古代的而否定當今的。形容崇尚陳規舊法,貶低新鮮事物。 | 宋 劉恕《自訟》:“泥古非今,不達時變,疑滯少斷,勞而無功。” |
xún shì shēng fēi尋事生非 | 形容有意制造事端,制造糾紛。 | 艾蕪《烏鴉之歌》:“現在他也只有忍了,人家往往要來尋事生非,正愁找不著漏洞哩。” |
fēi pí fēi xióng非羆非熊 | 羆:熊的一種。不是熊也不是羆。舊指圣主得賢臣的征兆。 | 清·張岱《祭少師朱恒岳公文》:“公之功烈,如岳如嵩,公之遇合,非羆非熊。” |
fēi xióng fēi pí非熊非羆 | 羆:熊的一種。不是熊也不是羆。舊指圣主得賢臣的征兆。 | 西漢·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彲,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 |
sài wēng shī mǎ,ān zhī fēi fú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 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同“塞翁失馬”。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回:“處士有志未遂,甚為可惜,然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
zhǐ bào jǐn fēi止暴禁非 | 止、禁:罅;暴、非:指種種壞事。制止種種壞事。 | 《莊子·盜跖》:“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長劍,而受教于子。天下皆曰:‘孔丘能止暴禁非。’” |
bīng dòng sān chǐ,fēi yī rì zhī hán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 比喻一種情況的形成,是經過長時間的積累、醞釀的。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2回:“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
shēn fēi mù shí身非木石 | 謂自身并不是毫無感情的人。 | 西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深幽囹圄之中,誰可告愬者?” |
héng huò fēi zāi橫禍非災 | 猶言橫殃飛禍。 | 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三折:“只為那當年認了個不良賊,送的俺一家兒橫禍非災。” |
tǎo shì xún fēi討是尋非 | 惹是生非,故意挑剔。 | 明·無名氏《白兔記·訴獵》:“哥嫂每夜里巡更不睡,討是尋非。哥嫂他那里昧己瞞心,料想蒼天不負虧。” |
kuī yú fēi wàng窺覦非望 | 窺覦:窺伺可乘之隙;非望:非分之想。指伺隙謀奪帝位。 | 《晉書·桓溫傳》:“然以雄武專朝,窺覦非望。” |
suì fēi wén guò遂非文過 | 飾非文過。掩飾錯誤和過錯。 | 漢荀悅《漢紀 昭帝紀》:“遂非文過,知而不改。”《孟子 公孫丑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 |
yī jīng fēi xiǎo一驚非小 | 受到的驚恐不小。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56回:“燈籠滅了,包袱也不見了,這一驚非小。” |
fēi xī shì jīn非昔是今 | 昔:過去。今:現在。認為過去是錯誤的,現在是正確的。 | 《宣和書譜·隸書敘論》:“秦并六國一統天下,欲愚黔首,自我作古,往往非昔是今。” |
pǐn mào fēi fán品貌非凡 | 品貌:人品和容貌;非凡:不同尋常。品行相貌都超出一般。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四回:“世兄品貌非凡,將來是要一定發達的。” |
bǔ guò shì fēi補過飾非 | 補過:彌補過失;飾非:文飾過錯。指掩飾過錯。 | 清 袁枚《隨園詩話》第16卷:“文士筆墨,為人補過飾非,往往如是。” |
tòng dí qián fēi痛滌前非 | 徹底滌除以前所犯的錯誤。 | 《清史稿·恂勤郡王允題傳》:“今允題居馬蘭峪,欲其瞻仰景陵,痛滌前非。” |
bīng hòu sān chǐ,fēi yī rì zhī hán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 | 非:不是;寒:冷。冰凍到三尺厚,不是一天冷造成的。比喻某一種情況的形成,是經過長時間醞釀、積累的結果。 | 東漢·王充《論衡·壯留》:“故夫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 |
rén fēi mù shí人非木石 | 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為外界事物所打動,不同于無生命、無知覺、無感情的樹木石頭。 | 西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深幽囹圄之中,誰可告訴者?” |
jīn shì xī fēi今是昔非 | 見“今是昨非”。 | 明·王世貞《觚不觚錄》:“若其今是昔非,不觚而觚者,百固不能二三也。” |
miàn yù bèi fēi面譽背非 | 見“面譽背毀”。 | 《宋史·范杲傳》:“杲性虛誕,與人交,好面譽背非。” |
qiān jīn zhī qiú,fēi yī hú zhī yè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 | 價值千金的皮衣,決非一只狐貍的腋皮所能做成。比喻積小才能成大,集合大家的力量才能做成事情。 | 《史記 劉敬叔孫通列傳》:“太史公曰:語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臺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際,非一代之智也。’” |
zhāo shì lǎn fēi招是攬非 | 猶招是惹非。 | 清·錢彩《說岳全傳》:“忽聽得有人叫道:‘岳相公在那里?’牛皋聽得,便喊道:‘在這里!’岳大爺道:‘你又在此招是攬非了。’” |
hù guò shì fēi護過飾非 | 掩護錯誤、文飾過失。 | 《清史稿 和珅傳》:“和珅率對不以實,詔斥護過飾非,革職留任。” |
jīn fēi xī bǐ今非昔比 | 昔:過去;從前。現在不是過去所能比得上的。形容變化非常大。 | 元 關漢卿《謝天香》第四折:“小官今非昔比,官守所拘,功名在念,豈敢飲酒?” |
yòng fēi suǒ xué用非所學 | 使用中需要的本領,與學習中得到的東西不一致。 | 《明史·葉伯巨傳》:“比到京師,而除官多以貌選,所學或非其所用,所用或非其所學。” |
zhì fēi wén shì質非文是 | 徒有華美的外表,而無相應的實質。 | 漢 揚雄《法言 吾子》:“其文是也,其質非也……羊質而虎皮,見草而說,見豺而戰,忘其皮之虎矣。” |
rě shì shēng fēi惹是生非 | 惹:引起。非:事端。招惹是非;引爭事端。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安分守己,并不惹是生非。” |
guó shì rì fēi國是日非 | 國是:國事;非:不是。國家大事一天比一天壞。 | 明·余繼登《典故紀聞》第十卷:“自是朝政反復,國是日非,卒至夷虜之禍。” |
hú zuò fēi wéi胡作非為 | 指毫無顧忌或不考慮后果地肆意行動。非為;干壞事。 | 清 李汝珍《鏡花緣》:“或誣好吃懶做,或誣胡作非為。” |
rén fēi tǔ mù人非土木 | 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 | 宋 無名氏《張協狀元》第十二出:“謝荷公公!張協人非土木,必有報謝之期。” |
gōng guò shì fēi功過是非 | 功績與過錯,正確和謬誤。 | 鄧小平《對起草<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意見》:“實事求是地、恰如其分地評價‘文化大革命’,評價毛澤東同志的功過是非。” |
fēi zhī zhī nán,xíng zhī wéi jiān非知之難,行之惟艱 | 知道它并不難,去做它就難了。 | 唐·魏征《十漸不克終疏》:“非知之難,行之惟艱;非行之難,終之斯難。” |
gǒu fèi fēi zhǔ狗吠非主 | 比喻臣子各忠于自己的君主。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齊策六》:“跖之狗吠堯,非貴跖而踐堯也,狗固吠非其主也。” |
yán shì rén fēi言是人非 | 謂言論無可非議,但為人不可取。 | 明·李贄《史綱評要·宋紀·太祖》:“徐鉉、張洎言是人非。” |
fēi rì fēi yuè非日非月 | 非:不論;月:月夜。不論白晝或黑夜。形容不分晝夜。 | 戰國·趙·荀況《荀子·賦篇》:“非日非月,為天下明。” |
yǐ gǔ fēi jīn以古非今 | 非:非難,否定。用歷史故事抨擊當前的政治。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秦始皇本紀》:“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 |
zuó fēi jīn shì昨非今是 | 非:不對,錯誤;是:對,正確。現在是對的,過去是錯的。 | 宋·郭應祥《臨江仙·丙寅生日自作》詞:“老子開年年五十,依前恁地癡頑。昨非今是有無間。” |
ruò yào bù zhī,chú fēi mò wéi若要不知,除非莫為 | 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干了壞事終究要暴露。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21卷:“自古道:‘若要不知,除非莫為。’” |
shēng fēi zuò dǎi生非作歹 | 歹:壞事。做種種壞事。 | 元·楊文奎《兒女團圓》第二折:“沒揣的大驚小怪,便待要生非作歹。” |
fēi tōng xiǎo kě非通小可 | 非:不;通:同“同”;小可:尋常,一般。指情況嚴重或事情重要,不能忽視。 | 《永樂大典戲文·<小孫屠·朱令史誣陷孫必達>》:“這的是人命事,非通小可。” |
shì shì fēi fēi是是非非 | 把對的認為是對的,把錯的認為是錯的。比喻是非、好壞分得非常清楚。 | 先秦 荀況《荀子 修身》:“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 |
shì fēi wén guò飾非文過 | 粉飾掩蓋過失、錯誤。 | 東漢·班固《漢書·賈捐之傳》:“順非而澤,不聽而誅。”唐·顏師古注:“謂人有堅為辯言,不以誠質,學于非道,雖博無用,飾非文過,辭語順澤,不聽教命……” |
miàn mù quán fēi面目全非 | 面目:樣子;非:不是。樣子跟從前完全不同。形容變化大得很。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陸判》:“濯之,盆水盡赤。舉首則面目全非,又駭極。” |
rén wǒ shì fēi人我是非 | 是非:爭執,糾紛。人與人之間的各種利害關系和糾紛。 | 元·馬致遠《黃粱夢》第四折:“一夢中十八年,見了酒色財氣,人我是非,貪嗔癡愛,風霜雨雪。” |
cháng ào shì fēi長傲飾非 | 滋長驕傲、掩飾過錯。 | 清·陳確《答張考夫書》:“怙惡不悛,長傲飾非者,古下愚不肖之流。” |
niǔ shì wéi fēi扭是為非 | 扭:拗弄。指顛倒是非。硬將對的說成錯的。 | 元·無名氏《活拿蕭天佑》第一折:“誰不知諂佞人是你一個王樞密,你如今扭是為非。” |
jù jiàn shì fēi拒諫飾非 | 諫:勸告;飾:遮掩;遮蓋;非:錯誤。拒絕別人的規勸;掩飾自己的錯誤。 | 荀況《荀子 成相》:“拒諫飾非,愚而上同,國必禍。” |
pǔ tiān zhī xià,mò fēi wáng tǔ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 溥:通“普”,普遍,全。蒼天之下都是天子的轄地。指大一統思想。 | 《詩經·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
xīn fēi mù shí心非木石 | 木石:木頭和石頭。指人有思想感情,容易為外界事物所打動,不同于無生命無知覺無感情的樹木石頭。 | 《周書·文帝紀》:“縱使木石為心,猶當知感;況在生靈,安能無愧!” |
jīn shì zuó fēi今是昨非 | 現在是對的;過去錯了。 | 晉 陶潛《歸去來兮辭》:“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
xí fēi chéng sú習非成俗 | 指習慣于不好的東西而成風尚。 | 晉·葛洪《抱樸子·疾謬》:“杯觴路酌,弦歌行奏,轉相高尚,習非成俗。” |
zhāo shì rě fēi招是惹非 | 招惹是非。謂無故生事。 | 《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你許多時不行這條路,如今去端門看燈,從張員外門前經過,又是招是惹非。” |
fēi fèn zhī niàn非分之念 | 分:本分;非分:不屬自己分內的。指超出本分的想法念頭。 |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五章:“手上戴有兩副赤金鐲子,因此觸動了一部分士兵的非分之念。” |
wù shì rén fēi物是人非 | 東西還是原來的東西,可是人已不是原來的人了。多用于表達事過境遷。因而懷念故人。 | 三國 魏 曹丕《與吳質書》:“節同時異,物是人非,我勞如何!” |
lùn liè shì fēi論列是非 | 論:評論;列:列舉。羅列事實,評論是非。 | 《漢書 司馬遷傳》:“仍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 |
wú kě hòu fēi無可厚非 | 厚:重;非:否定。沒有什么可過分指責或批評的;指事情有一定的道理或原因。 | 《漢書 王莽傳中》:“莽怒,免英官。后頗覺悟,曰:‘英亦未可厚非。’” |
shì fēi qí lún儗非其倫 | 謂拿不能相比的人或事物來比方。語本《禮記 曲禮下》:“擬人必于其倫。” | 西漢·戴圣《禮記·曲禮下》:“儗人必于其倫。” |
mào shì qíng fēi貌是情非 | 表面做的與心里想的完全兩樣。比喻表里不一。 | 《與僧正教》:“信可謂心與事背,貌是情非。” |
lái ér bù wǎng fēi lǐ yě來而不往非禮也 | 表示對別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動將作出反應。 | 《禮記·曲禮上》:“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
fēi cǐ jí bǐ非此即彼 | 非:不是;此:這個;即:便是;彼:那個。不是這一個,就是那一個。 | 張平《抉擇》:“非此即彼,別無選擇。” |
gǎi shì chéng fēi改是成非 | 是:正確的,對的;非:錯誤的。把正確的改成錯誤的。指顛倒是非。 | 元·岳伯川《鐵拐李》第三折:“俺請受了人幾文錢改是成非,似這般所為,磣可可的話取民心髓。” |
jiàn guài fēi guài見怪非怪 | 見“見怪不怪”。 | 明·無名氏《白兔記·牧牛》:“見怪非怪,其怪自害。” |
jiàn guài fēi guài,qí guài zì hài見怪非怪,其怪自害 | 怪:奇異的。發現怪事怪物不要驚慌,它就不會危害了。 | 明·無名氏《白兔記·牧牛》:“見怪非怪,其怪自害。” |
rě shì zhāo fēi惹是招非 | 引起麻煩之事。 | 《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孩兒,你許多時不行這條路,如今去端門看燈,從張員外門前過,又去惹是招非。” |
rě shì shēng fēi惹事生非 | 招惹是非,引起爭端。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 宋四公大鬧禁魂張》:“如今再說一個富家,安分守己,并不惹事生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