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guān)系,只列出前 100 個不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tiān nián bù qí天年不齊 | 謂命運和流年不相配合,以致運道不好。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八回:“張教頭道:‘賢婿,甚么言語!你是天年不齊,遭了橫事,又不是你作將出來的。’” |
fēng mǎ bù jiē風馬不接 | 猶言風馬牛不相及。 | 《宋書 隱逸傳 王弘之》:“凡祖離送別,必在有情,下官與殷風馬不接,無緣扈從。” |
shí gǔ bù huà食古不化 | 學了古代的知識未曾消化。比喻不能按現(xiàn)代情況理解運用古代的文化知識。 | 清 惲向《題自作畫冊》:“可見定欲為古人而食古不化,畫虎不成,刻舟求劍之類也。” |
liú zhōng bù xià留中不下 | 皇帝把臣下的奏章留在宮禁中,不交議也不批答。 | 西漢·司馬遷《史記·三王世家》:“四月癸未,奏未央宮,留中不下。” |
cháng mián bù qǐ長眠不起 | 死亡的別稱。 | 宋·李昉《太平廣記》:“鄭友過一冢,駐馬而吟,久不得屬,冢中人續(xù)之曰:‘下有百年人,長眠不知曉。’” |
shǒu bù tíng huī手不停揮 | 手不停頓地揮寫。形容不停地寫作。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九:“李白左手將須一拂,右手舉起中山兔穎,向五花箋上,手不停揮,須臾,草就嚇蠻書。” |
yī gǔ bù dēng一谷不登 | 見“一谷不升”。 | 《管子·揆度》:“一谷不登,減一谷,谷之法什倍。” |
qián bù bā cūn,hòu bù zháo diàn前不巴村,后不著店 | 巴:靠近。著:挨著。前面沒有村子,后面沒有旅店。形容走遠路走到野外荒郊,找不到歇腳住宿的地方。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七回:“三個商量道:‘沒來由看使槍棒,惡了這廝!如今閃得前不巴村,后不著店,卻是投那里去宿是好?’” |
shā rén bù jiàn xuè殺人不見血 | 殺了人不露一點痕跡。形容害人的手段非常陰險毒辣。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那李林甫混名叫做李貓兒,平昔不知壞了多少大臣,乃是殺人不見血的劊子手。” |
yǒng zhě bù jù勇者不懼 | 懼:害怕。有膽量的人無所畏懼。 | 《論語 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fèn bù gù shēn憤不顧身 | 奮勇直前,不顧自身安危。 | 宋·樂史《綠珠傳》:“蓋一婢子,不知書,而能感主恩,憤不顧身,其志烈懔懔,誠足使后人仰慕歌詠也。” |
zī zī bù chuò孜孜不輟 | 同“孜孜不已”。 | 《東觀漢記·鄧弘傳》:“師事劉述,常在師門,布衣徒行,講誦孜孜不輟。” |
yī xiè bù rú yī xiè一解不如一解 | 解:通“蟹”。比喻一個不如一個,越來越差。 | 明·沈德符《野獲編·釋道·禪林諸名宿》:“至近日,宗門諸名下,爭以壇坫自高,相駁相嘲,以至相妒相詈,真一解不如一解矣。” |
móu tú bù guǐ謀圖不軌 | 謀劃進行違法、叛逆等活動。 | 《晉書·王彬傳》:“兄抗旌犯順,殺戮忠良,謀圖不軌,禍及門戶。” |
mǐ bù yǒu chū,xiǎn kè yǒu zhōng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 靡:無;初:開始;鮮:少;克:能。事情都有個開頭,但很少能到終了。多用以告誡人們?yōu)槿俗鍪乱剖忌平K。 | 《詩經(jīng) 大雅 蕩》:“天生烝民,其命匪諶,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
jué kǒu bù dào絕口不道 | 絕口:始終不開口。閉著嘴不說話。 | 東漢 班固《漢書 丙吉傳》:“吉為人深厚,不伐善。自曾孫遭遇,吉絕口不道前恩,故朝廷莫能明其功也。” |
ōu niǎo bù xià鷗鳥不下 | 鷗鳥不愿飛下來。比喻察覺他人將傷害自己,加倍防范。 | 戰(zhàn)國 鄭 列御寇《列子 黃帝》:“海上之人好漚鳥者,每旦之海上,從漚鳥游,漚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明日之海上,漚鳥舞而不下也。” |
kǒu bù èr jià口不二價 | 謂賣物者不說兩種價錢。 | 《后漢書·逸民傳·韓康》:“常采藥名山,賣于長安市,口不二價,三十余年。” |
jǔ bù shèng jǔ舉不勝舉 | 舉:列舉;不勝:不盡。列舉也列舉不完。形容很多。 | 魯迅《偽自由書 后記》引谷春帆《談“文人先行”》:“公開告密,賣友求榮,賣身投靠的勾當,舉不勝舉。” |
dào bù tóng bù xiāng wéi móu道不同不相為謀 | 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 | 《論語·衛(wèi)靈公》:“道不同,不相為謀。” |
biān bù jí fù鞭不及腹 | 及:到。指鞭子雖長,也不能打馬肚子。比喻力量達不到。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五年》:“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
jiǎo bù zhān dì腳不沾地 | 見“腳不點地”。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回:“那李嬤嬤腳不沾地,跟著鳳姐兒走了。” |
pò zèng bù gù破甑不顧 | 甑:古代一種瓦制炊器;顧:回頭看。甑落地已破,不再看它。比喻既成事實,不再追悔。 | 《后漢書 郭泰傳》:“客居太原,荷甑墮地,不顧而去。林宗見而問其意,對曰:‘甑已破矣,視之何益。’” |
mà bù jué kǒu罵不絕口 | 罵聲不斷。 | 《新編五代史平話 唐史》卷上:“乃令經(jīng)板夾而鋸之,致死罵不絕口。” |
xuān zhì bù fēn軒輊不分 | 軒輊:古代車子前高后低叫軒,前低后高叫輊。比喻不分高低輕重。 | 《后漢書·馬援傳》:“居前不能令人輊,居后不能令人軒……臣所恥也。” |
lù jiàn bù píng,bá dāo xiāng jiù路見不平,拔刀相救 | 在路上遇見不平的事,就挺身而出干涉,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形容人見義勇為。 | 清·宣鼎《夜雨秋燈錄續(xù)集·金竹寺》:“路見不平,拔刀相救。佛菩薩賞其義俠,故遠導幻影以生之。” |
bǎo dāo bù lǎo寶刀不老 | 比喻雖然年齡已大或脫離本行已久,但功夫技術(shù)并沒減退。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0回:“張郃出馬,見了黃忠,笑曰:‘你許大年紀,猶不識羞,尚欲出陣耶?’忠怒曰:‘豎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寶刀卻不老。’” |
yǒu yuán qiān lǐ lái xiāng huì,wú yuán duì miàn bù xiāng féng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 緣:緣分。有緣分的人即使相隔千里,也會相聚在一起。沒有緣分的人即使面對面走過,也聚不到一塊。 | 宋·無名氏《張協(xié)狀元》第14出:“有緣千里能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
pí zhī bù cún,máo jiāng yān fù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 焉:哪兒;附:依附。皮都沒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礎(chǔ),就不能存在。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
xiāng huǒ bù duàn香火不斷 | 香火:香燭,香和燈火。信神者或祭祀者點燃供奉的香燭不會斷絕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3回:“總之,無論怎樣,我一定還你個香火不斷的對方就是了。” |
móu nì bù guǐ謀逆不軌 | 謀:圖謀;逆:違背;不軌:不合法。圖謀進行違法叛逆活動。 | 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一卷:“汝竊據(jù)太原,稱孤道寡,偷生一隅,亦已足矣,奈何謀逆不軌。” |
mò xìn zhí zhōng zhí,xū fáng rén bù rén莫信直中直,須防人不仁 | 直:公正,正直。不能簡單地相信別人很正直,而應當提防他存心不良。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45回:“石秀自肚里暗忖道:‘莫信直中直,須防人不仁。’我?guī)追娔瞧拍锍35闹活檶ξ艺f些風話,我只以親嫂嫂一般相待。” |
qiǎo bù kě jiē巧不可接 | 指巧妙得別人無法趕上。 | |
mán shàng bù mán xià謾上不謾下 | 瞞:欺騙。欺騙上級,對下級無所顧忌。 | 宋·江萬里《宣政雜錄·通同部》:“又謂制作之法曰:‘謾上不謾下’,通衢用以為戲云。” |
bù zhī suǒ cuò不知所厝 | 同“不知所措”。 | 晉·庚亮《讓中書令表》:“憂惶屏營,不知所厝。” |
bù wén bù wǔ不文不武 | 既不能文,又不能武。 | 唐 韓愈《瀧吏》詩:“不知官在朝,有益國家不?得無虱其間,不文亦不武。” |
huá ér bù shí華而不實 | 華;同“花”;開花;實:結(jié)果實。光開花;不結(jié)果。比喻外表好看;內(nèi)里空虛;有名無實。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文公五年》:“且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 |
wǔ rén bù xī sǐ武人不惜死 | 惜:吝惜。指武官不怕死。 | 《宋史·岳飛傳》:“飛曰:‘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平矣。’” |
mín xīn bù yī民心不壹 | 人民的心意不一致。 | 《左傳 昭公七年》:“六物不同,民心不壹,事序不類,官職不則,同始異終,胡可常也?” |
mù bù xiá gěi目不暇給 | 美好新奇的事物太多,眼睛來不及看。 | 清·吳璿《飛龍全傳》序:“于是檢向時所鄙之《飛龍傳》,為之刪其繁文,汰其俚句,布以雅訓之格,間以清雋之辭,傳神寫物,盡態(tài)極妍,庶足令閱者驚奇拍案,目不暇給矣!” |
bù zú chǐ shǔ不足齒數(shù) | 足:值得。表示數(shù)不上,不值得一提。 | 魯迅《墳 未有天才之前》:“泥土和天才比,當然是不足齒數(shù)的。” |
guò yóu bù jí過猶不及 | 事情做過了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好的。指做事要恰如其分。 | 先秦 孔子《論語 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
chóu yán bù zhǎn愁顏不展 | 展:舒展。心里憂愁,雙眉緊鎖。形容心事重重的樣子。 | 明·沈采《千金記·省女》:“奈我丈夫每日只是攻文習武,衣食艱苦,頗覺失望,以此愁顏不展。” |
gǒu ròu shàng bù le yán xí狗肉上不了筵席 | 比喻素質(zhì)太差,不能扶持上去。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40章:“說她‘狗肉上不了筵席’,讓丈夫一人來參加就行了。” |
lài gǒu fú bù shàng qiáng癩狗扶不上墻 | 比喻沒出息的人,沒辦法扶助他長進。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8回:“怨不得俗語說:‘癩狗扶不上墻’的!” |
bù fú shuǐ tǔ不服水土 | 不能適應移居地方的氣候和飲食習慣。 | 漢 荀悅《漢紀 武帝紀》:“中國之人,不知其地勢,不能服其水土。” |
bù qī ér tóng不期而同 | 期:約定期限。指不約而同。 | 郭沫若《文藝論集 整理國故的評價》:“他的論調(diào)與吳稚暉的雖若不期而同,但是吳稚暉所注眼的是功利問題。” |
yī bù rú xīn,rén bù rú gù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 衣服以新為好,身邊相伴的人以原來的為好。 | 《晏子春秋·內(nèi)篇雜上》:“衣莫若新,人莫若故。” |
cùn cǎo bù liú寸草不留 | 寸草:小草。①一根小草也不給留下。②亦比喻把人斬盡殺絕或把各種東西破壞殆盡;什么也不留下。③比喻把頭發(fā)剃得精光。④形容遭到天災人禍后破壞得十分嚴重的景象。 | 宋 樓鑰《攻媿集 英老真贊》:“大地一變,直教寸草不留。” |
xià chóng bù kě yǔ bīng夏蟲不可語冰 | 語:談論。不能和生長在夏天的蟲談論冰。比喻時間局限人的見識。也比喻人的見識短淺。 | 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秋水》:“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 |
jiǔ suān bù shòu酒酸不售 | 酒已經(jīng)變酸了,依然賣不出去。原比喻奸臣阻攔了有學問、有賢德的人為國家效力,使國君受到蒙蔽。后比喻經(jīng)營無方或辦事用人不當。 | 《韓非子 外儲說右上》:“宋人有酤酒者,……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問其所知,問長者楊倩,……曰:\'狗猛則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而狗迎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
bù zhī suǒ cuò不知所錯 | 同“不知所措”。 | 《管子·七臣七主》:“振主喜怒無度,嚴誅列赦,臣下振怒,不知所錯,則人反其故。” |
shì bú kě dǎng勢不可擋 | 來勢迅猛,不可抵擋。也說勢不可擋。與“勢不可當”同義。 | 《晉書·郗鑒傳》:“群逆縱逸,其勢不可當,可以算屈,難以力競。” |
bǎi zhé bù náo百折不撓 | 折:挫折。撓:彎曲;引伸為屈服。無論遭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縮;不屈服。 | 漢 蔡邕《太尉喬玄碑》:“其性疾華尚樸,有百折不撓,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之風。” |
zhí mí bù fǎn執(zhí)迷不反 | 見“執(zhí)迷不返”。 | 唐·姚思廉《梁書·元帝紀》:“若執(zhí)迷不反,拒逆王師,大軍一臨,刑茲罔赦。” |
gù zhí bù tōng固執(zhí)不通 | 固:頑固;執(zhí):堅持。頑固地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肯變通。 | 李脃人《暴風雨前》第三部分:“偏偏室里坐的恰又是那個固執(zhí)不通的吳翹胡子。” |
bù qín ér huò不勤而獲 | 指不勞而獲。 | 宋 王讜《唐語林 補遺三》:“吾聞不勤而獲猶謂之災,士君子所慎者非常之得之。” |
bù kě zhuō mō不可捉摸 | 捉摸:揣測;預料。指對事物無法猜測和估量;也指無法知道對方的用意。 | 明 謝肇淛《五雜俎 人部四》:“及一廁足,不能自返,而故為不可捉摸之言以掩之。” |
zhuàng xīn bù yǐ壯心不已 | 指有抱負的人到了晚年;雄心壯志仍不衰減。壯心:宏大的志向;已:停止。 | 三國 魏 曹操《步出夏門行 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
bù cè zhī yōu不測之憂 | 測:預測;憂:憂患。指意外的禍患。 | 宋 蘇軾《田表圣奏議敘》:“而田公之言常若有不測之憂近在朝夕者,何哉?” |
bù tàn hǔ xué,ān dé hǔ zǐ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 探:探測;安:怎么。不進老虎窩,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冒險進入險境就不能取得成果。 | 晉·陳壽《三國志·呂蒙傳》:“貧賤難可居,脫誤有功,富貴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
náo náo bù xiū呶呶不休 | 呶呶:形容說話嘮叨;休:停止。說話嘮叨地說不停。 | 唐 柳宗元《答韋中立師道書》:“豈可使呶呶者早晚弗吾耳,騷吾心!” |
bù cún jiè dì不存芥蒂 | 芥蒂:本作“蒂芥”,細小的梗塞物,比喻積在心里的怨恨或不快。心里不積存怨恨和不快。形容人心地寬,氣量大。 | 漢 司馬相如《子虛賦》:“吞若云夢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 |
bù zú qīng zhòng不足輕重 | 猶言無關(guān)緊要。 | 清 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五:“筆帖式為滿洲進身之一途,今各衙門皆有,額設候補者又盈千累萬,視為不足輕重矣。” |
qǔ bù lí kǒu曲不離口 | 意謂曲子要天天唱,才會熟練精妙。比喻熟能生巧。 | 朱自清《論誦讀》:“但是誦讀總得多讀熟讀,才有效用;‘曲不離口’,誦讀也是一樣道理。” |
suǒ tú bù guǐ所圖不軌 | 圖:圖謀;軌:比喻規(guī)矩,法度。指圖謀做不合法或不正當?shù)膲氖隆?/td>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袁紹傳》:“會董卓乘虛,所圖不軌。” |
yī zì bù shí一字不識 | 一個字也不認識。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卷:“那主兒或是年老的,或是貌丑的,或是一字不識的村牛,你卻不骯臟了一世。” |
yī yán jì chū,jīn yù bù yí一言既出,金玉不移 | 移:改變。話說出了口,就是用黃金白玉也不能更改。指話說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數(shù)。 | 清·荑荻散人《玉嬌梨》第十回:“我家小姐貞心定識不減古媛,今日一言既出,金玉不移。” |
bù cì zhī qiān不次之遷 | 次:順序,等第;遷:官位升遷。比喻超出常規(guī)的提升官級。 | 東漢 班固《漢書 東方朔傳》:“武帝初即位,征天下舉方正賢良文學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 |
yōng róng bù pò雍容不迫 | 形容態(tài)度大方,從容不迫。 | 《元史 劉敏中傳》:“敏中平生,身不懷幣,口不論錢,義不茍進,進必有所匡救,援據(jù)今古,雍容不迫。” |
áng áng bù dòng昂昂不動 | 昂昂:氣概軒昂的樣子。形容目中無人,十分傲慢的樣子。 | 楚劇《葛麻》第一場:“見了員外,昂昂不動,豈不是丟了一個揖?” |
mò bù guān xīn漠不關(guān)心 | 漠:冷淡;冷漠。對人對事感情冷漠;淡然處之;不放在心上。 | 明 朱之瑜《與岡騎昌純書二首》:“至于一身之榮瘁,祿食之厚薄,則漠不關(guān)心,故惟以得行其道為悅。” |
yán bù yuàn xíng言不愿行 | ||
máo cí bù jiǎn茅茨不翦 | 茅茨:茅屋;翦:修飾。用茅草覆蓋屋頂,而且沒有修剪整齊。形容生活簡陋儉樸。 | 戰(zhàn)國·韓·韓非《韓非子·五蠹》:“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 |
bù zhī dǐ xì不知底細 | 不知道人或事情的內(nèi)情。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67回:“我也不知底細。” |
rèn láo bù jū任達不拘 | 任性放縱,不受禮法拘束。 | 《晉書·阮咸傳》:“咸任達不拘,與叔父籍為竹林之游,當世禮法者譏其所為。” |
yōng sūn bù gěi饔飧不給 | 一日三餐不能自給。形容窮苦。明·朱國幀《涌幢小品·天下策一》:“轉(zhuǎn)大冶主簿,故苗地,長吏多不樂往,代行令事,多方撫恤,盡卻例金,錙銖無所取,至饔飧不給,部民有饋白粲者。”又參見“饔飧不飽”、“饔飧不繼”。 | 明·朱國幀《涌幢小品·天下策一》:“轉(zhuǎn)大冶主簿,故苗地,長吏多不樂往,代行令事,多方撫恤,盡卻例金,錙銖無所取,至饔飧不給,部民有饋白粲者。” |
xué ér bù yàn學而不厭 | 學習總感到不滿足。形容好學。厭:滿足。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niàn niàn bù wàng念念不忘 | 念念:一遍遍地思念。時刻思念;永不忘記。 | 宋 朱熹《朱子全書 論語》:“其言于忠信篤敬,念念不忘。” |
liàn liàn bù shě戀戀不舍 | 戀戀:留戀;舍:放下、離開。形容很留戀;不舍得離開。也作“戀戀難舍”。 | 宋 王明清《揮塵后錄》第六卷:“促膝劇談,戀戀不忍舍。” |
chū qí bù yì出其不意 | 其:代詞;對方;不意:沒有意料到。原指作戰(zhàn)時;在對方料想不到或沒有準備時;進行突然襲擊。現(xiàn)泛指出乎人的意料之外。 | 孫武《孫子 計篇》:“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
bù zhé bù kòu不折不扣 | 折、扣:原為商業(yè)用語;商品按原價扣除百分之幾出售;叫做打折扣。表示完全的、十足的;一點不差。 | 茅盾《子夜 一》:“他那二十多年足不窺戶的生活簡直是不折不扣的墳墓生活!” |
qiú zhī bù dé求之不得 | 原指十分想往追求可是得不到。現(xiàn)多用來突出渴求想往的感情。 | 《詩經(jīng) 周南 關(guān)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
bù sān bù sì不三不四 | 不像這也不像那。即不像樣子;不倫不類。形容不正派或不像樣子。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五卷:“可見元宵之夜,趁著喧鬧叢中干那不三不四勾當?shù)模灰欢恪!?/td> |
huì rén bù juàn誨人不倦 | 誨:教導;誘導;倦:厭煩。指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chuān liú bù xī川流不息 | 川:河流;流:流動;息:停止。①比喻時光的流逝和大自然的運行永無休止。②亦形容行人、車馬、船只等往來不絕。 | 南朝 梁 周興嗣《千字文》:“川流不息,淵澄取映。” |
cuò shǒu bù jí措手不及 | 措手:著手處理;應付;不及:來不及。著手處理已來不及了。形容事情來得突然;來不及應付。 | 金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第二卷:“打脊的髡徒,怎恁么措手不及早攛過我?” |
kū xiào bù dé哭笑不得 | 哭也不好;笑也不好。形容處境尷尬。 | 元 高安道《皮匠說謊》:“好一場,惡一場,哭不得,笑不得。” |
yī yán bù fā一言不發(fā) | 一句話也不說。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一:“三巧兒聽說丈夫把她休了,一言不發(fā),啼哭起來。” |
měi zhōng bù zú美中不足 | 美:好;不足:不夠;缺欠。總的方面雖然很好;但局部不夠完善、理想的地方。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破鏡重圓,離而復合,固是好事;但王夫人所遭不幸,失身為妾,又不曾根究奸人,報仇雪恨,尚為美中不足。” |
wén sī bù dòng紋絲不動 | 一點也不動。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38回:“金蓮坐在床上,紋絲兒不動,把臉兒沉著。” |
xíng bù shèng yī行不勝衣 | 衣服都禁受不起,比喻體力衰弱。 | 《荀子·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 |
bù tàn hǔ xué,bù dé hǔ zǐ不探虎穴,不得虎子 | 探:探測。不進老虎窩,不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冒險進入險境就不能取得成果。 | 《東觀漢記·班超傳》:“超悉會其吏士三十六人,酒酣激怒曰:‘不探虎穴,不得虎子。’” |
bù gōng zì pò不攻自破 | 不用攻擊;自己就破滅了。多指不正確的理論或謠言未經(jīng)批駁;就露出破綻;站不住腳了。 | 唐 顧德章《上中書門下及禮院詳議東都太廟修廢狀》:“是有都立廟之言,不攻而自破矣。” |
jī bù kě shī機不可失 | 機:時機。好時機不可放過;失掉了不會再來。比喻機會難得。 | 五代 安重榮《上石敬瑭表》:“須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
wàn jié bù fù萬劫不復 | 永遠不能恢復。萬劫:佛家稱世界從生成到毀滅的過程為一劫。萬劫指萬世;永遠。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莫將等閑空過時光,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不是小事。” |
bù yi shàn fū不亦善夫 | 不也很好嗎! | 唐·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問者嘻曰:‘不亦善夫!吾問養(yǎng)樹,得養(yǎng)人術(shù)。’傳其事以為官戒也。” |
lǘ tóu bù duì mǎ zuǐ驢頭不對馬嘴 | 比喻答非所問或兩下不相合。同“驢唇不對馬嘴”。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52回:“陳正公聽了這些話,驢頭不對馬嘴,急了一身的臭汗。” |
cùn xīn bù mèi寸心不昧 | 寸心:區(qū)區(qū)之心;昧:隱藏。指不昧良心。 | 元·無名氏《延安府》第二折:“你不將王法依,平將百姓欺,早難道寸心不昧。” |
qiān fū nuò nuò,bù rú yī shì è è千夫諾諾,不如一士諤諤 | 指眾多唯唯諾諾之人,不如一名諍諫之士可貴。同“千人諾諾,不如一士諤諤”。 | 宋 蘇軾《講田友直字序》:“韓城田益,字遷之。黃庭堅以謂不足以配名,更之曰友直……何獨取諸此?某曰:夫直者,剛者之長也。千夫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