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兩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fēn xīng pī liǎng分星劈兩 | 詳細分說。 | 元·孟漢卿《魔合羅》第四折:“不要你狂言詐語,花唇巧舌,信口支持;則要你依頭縷當,分星劈兩,責狀招實。” |
yī shé liǎng tóu一蛇兩頭 | 比喻陰險兇惡的人。 | 唐·韓愈《永貞行》詩:“一蛇兩頭見未曾,怪鳥鳴喚令人憎。” |
yī chuáng liǎng hǎo一床兩好 | 比喻夫婦兩人情投意合。 | 宋·曾慥《高摘漫錄》:“一床兩好世間無,好女如何得好夫,高卷珠簾明點燭,試教菩薩看麻胡。” |
yī jǔ liǎng shī一舉兩失 | 舉:舉動。指一件事帶來兩方面的損失。形容十分錯誤的舉動。 | 《綱鑒抄略》:“朝廷一舉而兩失。縱不能復后,宜還仲淹、道輔。” |
sān xīn liǎng yì三心兩意 | 見“三心二意”。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卷:“九阿姐,你休得三心兩意。” |
sān pó liǎng sǎo三婆兩嫂 | 猶言三妻四妾。 | |
shēn míng liǎng tài身名兩泰 | 見“身名俱泰”。 | 南朝·陳·周弘讓《與徐陵書薦方圓》:“吾荷朝思,得安丘壑,身名兩泰,夫復奚言。” |
bàn jīn bā liǎng半斤八兩 | 八兩:即半斤;舊制一斤為十六兩。半斤和八兩輕重相等。比喻彼此相同。 | 宋 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第28出:“兩個半斤八兩,各家歸去不須嗔。” |
yī sī liǎng qì一絲兩氣 | 形容人呼吸微弱,將要斷氣的樣子。 | 元 岳伯川《鐵拐李》第三折:“我才離了三朝五日,兒也這其間哭的你一絲兩氣。” |
liǎng yì sān xīn兩意三心 | 心里想這樣又想那樣。形容猶豫不決或意見不堅定。 | 許地山《無法投遞之郵件》:“似怕人知道我們曾相識,兩意三心,把舊時的好話都撇在一邊。” |
yī shēn liǎng rèn一身兩任 | 指一個人擔任兩個職務。 | 唐·韓愈《圬者王承福傳》:“一身而二任焉,雖圣者不可為也。” |
yī tiáo xiàn er shuān liǎng mà zha一條線兒拴兩螞蚱 | 比喻二者命運相連,誰也不能單獨走開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四回:“因為咱們倆是一條線兒拴兩螞蚱,飛不了我,蹦不了你的。” |
liǎng bìn rú shuāng兩鬢如霜 | 鬢:鬢角的頭發。兩邊的鬢發白如霜雪。 | 宋 劉辰翁《西江月 新秋寫興》詞:“不覺新涼似火,相思兩鬢如霜。” |
yī jǔ liǎng quán一舉兩全 | 謂一舉措而能顧全兩面。 | 《三國志·魏志·郭淮傳》:“兵不遠西,而胡交自離,此一舉兩全之策也。” |
diān jīn mò liǎng掂斤抹兩 | 猶言掂斤播兩。 | 明·朱有燉《小桃紅》第一折:“他更有截長補短的釘人釘,掂斤抹兩的稱人秤。” |
fǎn xíng liǎng dēng反行兩登 | 行:做,行事;登:通“得”,取得,獲得。從反面著手行事收到正反兩面的效果。 | 戰國·衛·商鞅《商君書·徠民》:“此其損敵也,與戰勝同實;而秦得之以為粟,此反行兩登之計也。” |
sān tiān liǎng tóu三天兩頭 | 隔一天,或幾乎每天。形容經常、頻繁。 | 老舍《我這一輩子》:“我三天兩頭的到這里來巡邏。” |
qǔ shě liǎng nán取舍兩難 | 采用或舍棄都能決定。指難以抉擇。 | |
quē jīn duǎn liǎng缺斤短兩 | 做買賣時貨物短缺分量。 | 王朔《我是你爸爸》:“人家來轉轉,你們就吆喝著非拉著人家買,人家真買了就缺斤短兩坑人家。” |
yī yuān bù liǎng jiāo一淵不兩蛟 | 比喻兩雄不能并立。 | 《文子 上德》:“一淵不兩蛟,一雌不二雄,一即定,兩即爭。”《淮南子 說山訓》:“一淵不兩蛟,水定則清正。” |
liǎng bān sān yàng兩般三樣 | 不一樣,不一致。 | |
sān wǎ liǎng xiàng三瓦兩巷 | 見“三瓦兩舍”。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9回:“平昔在三瓦兩巷行走耍子,搗子都認認的。” |
sān jiǎo liǎng bù三腳兩步 | ①形容走得快。②謂走不多遠。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回:“太太三腳兩步,走進房間。表老爺周大權,押著行李也就來了。還有跟來的丫頭,忙著替太太找梳頭家伙,又找盆打洗臉水。” |
liǎng hǔ xiāng zhēng兩虎相爭 | 兩只老虎相互爭斗。比喻力量強大的雙方相搏斗。 | 《戰國策 秦策二》:“今兩虎諍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傷。”《史記 春申君列傳》:“天下莫強于秦楚,今聞大王欲伐楚,此猶兩虎相與斗。”〖示例〗我相公官至下大夫,不知為何,近日只要與上大夫趙正卿爭朝,我想兩虎相爭,必有一傷。 ★明 徐元《八義記 張維評話》 |
sān bù liǎng jiǎo三步兩腳 | 快速行走貌。 | 周立波《民兵》:“她靸著鞋子,三步兩腳趕到側鋪的跟前。” |
sān jiē liǎng shì三街兩市 | 泛稱各街市。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四:“終日只是三街兩市,和著酒肉朋友串哄。” |
liǎng xiǎo wú cāi兩小無猜 | 猜:猜疑;避嫌。形容男女在幼小時一起玩耍;天真無邪;不避嫌疑。 | 唐 李白《長干行》詩:“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
yī kǒu liǎng chí一口兩匙 | 比喻貪多。 | 宋·范成大《丙午新正書懷》詩:“口不兩匙休足谷,身能幾屐莫言錢。” |
hé liǎng wéi yī合兩為一 | 亦作“合二為一”。合兩者為一體。 | 《后漢書·楊震傳》:“伏見詔書為阿母興起津城門內第舍,連里竟街,雕修繕飾,窮極巧伎。”李賢注:“合兩坊而為一宅。” |
shì bù liǎng lì誓不兩立 | 發誓不跟敵人并存。形容雙方仇恨極深。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4回:“瑜曰:\'吾與老賊誓不兩立!\'孔明曰:\'事須三思,免致后悔。\'” |
rén cái liǎng shī人財兩失 | 人和錢財都無著落或都有損失。同“人財兩空”。 | 《警世通言 玉堂春落難遇夫》:“王三中了舉,不久到了京,白白地要了玉堂春去,可不人財兩失?” |
yī chà liǎng é一差兩訛 | 同“一差二錯”。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二十卷:“如若不聽我言語,逼迫女兒一差兩訛,與你干休不得!” |
liǎng miàn èr shé兩面二舌 | 比喻在兩方面挑拔。 | 宋 司馬光《涑水家儀》:“凡女仆兩面二舌、虛飾迭讒者逐之。” |
biǎn dān tuō,liǎng tóu xū扁擔脫,兩頭虛 | 脫:脫落。扁擔沒有擋頭,掛在兩頭的東西都會滑落。比喻兩頭落空。 | 元·無名氏《合同文字》:“我將這合同一紙慌忙付,倒著俺做了扁擔脫,兩頭虛。” |
zhū liǎng xiāng chēng銖兩相稱 | 見“銖兩悉稱”。 | 茅盾《大題小解》:“于是指出何者為適如其分,銖兩相稱,何者被強調了非特殊點而忽略了特殊點,何者甚至被拉扯為‘四不像’。“ |
fēn jīn bāi liǎng分斤掰兩 | 比喻過分計較。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45回:“真真泥腿光棍,專會打細算盤、‘分金掰兩’的。” |
liǎng shǔ dòu xué兩鼠斗穴 | 比喻敵對雙方在地勢險狹的地方相遇,只有勇往直前的才能獲勝。 | 《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斗于穴中,將勇者勝。” |
liǎng xiāng qíng yuàn兩廂情愿 | 兩廂:雙方;情愿:心里愿意。兩方都愿意;互不勉強。也作“兩相情愿”。 | 明·施耐庵《水滸》:“智深大笑道:‘太公;你也是個癡漢;既然不兩廂情愿;如何招贅做個女婿?’” |
cǐ dì wú yín sān bǎi liǎng此地無銀三百兩 | 比喻想要隱瞞、掩蓋真相;因手法拙劣;反而徹底暴露。 | 民間故事:有人把銀子埋藏地下,上面留字寫道:“此地無銀三百兩”。鄰人阿二偷走了銀子,也留字寫道:“隔壁阿二不曾偷”。 |
liǎng bài jù shāng兩敗俱傷 | 敗:失敗。俱:全。斗爭的雙方都受到損傷。古時卞莊子要刺虎;館豎子說;兩只老虎正在爭一牛;斗爭結果;小虎會死;大虎會傷;然后刺殺傷虎而有殺二虎之名。后比喻因斗爭;雙方都受傷害。 | 宋 汪應辰《文定集 答梁子鋪》:“東漢之君子必欲與小人為敵,終于兩敗俱傷,而國隨以亡。” |
cái mào liǎng quán才貌兩全 | 才學相貌都好。同“才貌雙全”。 | 元 白樸《墻頭馬上》第一折:“七歲草字如云,十歲吟詩應口,才貌兩全,京師人每呼少俊。” |
rén qín liǎng wáng人琴兩亡 | 見“人琴俱亡”。 | 唐·張說《為人作祭弟文》:“予羸老矣,傷心幾何。人琴兩亡,命也命也。” |
jiǎo tà liǎng zhī chuán腳踏兩只船 | 踏:踩。比喻因為對事物認識不清或存心投機取巧而跟兩方面都保持聯系。 |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他是腳踏兩只船,別企他兒當八路,小蘿卜,皮紅肚里白。” |
shǒu shī liǎng duān首施兩端 | 見“首鼠兩端”。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鄧訓傳》:“雖首施兩端,漢亦時收其用。” |
mài xiù liǎng qí麥秀兩歧 | 亦作“麥秀兩岐”。①一株麥子長出兩個穗子。為豐收之兆,多用來稱頌吏治成績卓著。②唐教坊曲名。 | 《東觀漢記》:“百姓歌曰:桑無附枝,麥秀兩歧。張君為政,樂不可欺。” |
liǎng miàn guāng兩面光 | 兩個面都光滑。比喻兩方面都不得罪,兩邊做好人。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49回:“凡事不能光做一面,總要兩面光。” |
zhū liǎng xī chèn銖兩悉稱 | 形容兩方面輕重相等;優劣相當(銖:古代極小的重量單位;據說六銖為一錙;四錙為一兩)。 | 明 周暉《金陵瑣事》:“梁同考坐吏書之左,去官三百余員,銖兩悉稱,士林服之,士林榮之,此皆破格之異命也。” |
gōng sī liǎng biàn公私兩便 | 對公家私人都便利。 | 《晉書·阮種傳》:“若人有所患苦者,有宜損益,使公私兩濟者,委曲陳之。” |
duǎn jīn quē liǎng短斤缺兩 | 做買賣時貨物短缺分量。 | |
liǎng hǔ xiāng zhēng,bì yǒu yī shāng兩虎相爭,必有一傷 | 比喻兩個強者互相搏斗,必然有一方要遭嚴重損害。 | 明·徐元《八義記·張維評話》:“我相公官至下大夫,不知為何,近日只要與上大夫趙正卿爭朝,我想兩虎相爭,必有一傷。” |
liǎng tóu sān xù兩頭三緒 | 形容心意煩亂。 | 元·白樸《墻頭馬上》第四折:“都則道百媚千嬌,送的人四分五落,兩頭三緒。” |
xīn bù liǎng yòng心不兩用 | 謂一個人的心思一時只能專注于一事。 | 北齊·劉晝《新論·專學》:“使左手畫方,右手畫圓,令一時具成,雖執規矩之心,回剟劂之手,而不能者,由心不兩用,則手不并運也。” |
zháo sān bù zháo liǎng著三不著兩 | 指說話或做事輕重不當,考慮欠周,注意這里,顧不到那里。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45回:“那珍大爺管兒子,倒也象當日老祖宗的規矩,只是著三不著兩的。” |
liǎng ěr sāi dòu兩耳塞豆 | 比喻為局部的或暫時的現象所迷惑,不能認清全局或看到根本。 | |
sān tóu liǎng xù三頭兩緒 | 形容事務繁雜,不易弄清頭緒。 | 宋 朱熹《答張敬夫書》:“則不免將一個心把捉另一個心,外面未有一事時,里面已是三頭兩緒。” |
fēn jīn bāi liǎng分金掰兩 | 見“分斤掰兩”。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五回:“真真泥腿光棍,專會打算盤、分金掰兩的。” |
sān jī liǎng bǎo三饑兩飽 | 猶言饑一頓,飽一頓。形容生活艱難。 | 宋·釋惠洪《冷齋夜話·野夫長短句》:“跛子一生別無路,展手教,化三饑兩飽。回視云漢,聊以自誑元神。” |
jìn tuì liǎng duān進退兩端 | 進退兩難,遲疑不決。 | 唐·張鷟《朝野僉載·張鷟》:“首鼠之士,進退兩端。” |
jiān dàn liǎng tóu tuō尖擔兩頭脫 | 兩頭尖的扁擔無法挑東西。比喻兩頭落空。 | 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三折:“若與了一紙休書,那婦人就一道煙去了,這婆娘他若不嫁我呵,可不弄得尖擔兩頭脫。” |
rén dì liǎng shēng人地兩生 | 初到一地對當地的人與環境、習俗等不熟悉。 | 劉白羽《第二個太陽》第20章:“你到你新的工作崗位上去,人地兩生,談何容易,這不就是困難嗎?” |
biǎn dān méi zā,liǎng tóu dǎ tā扁擔沒扎,兩頭打塌 | 扁擔沒有擋頭,掛在兩頭的東西都會滑落。 | 毛澤東《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他尚未計算到他的實力和他的企圖之間的不相稱,以致‘扁擔沒扎,兩頭打塌’,陷入目前的絕路。” |
tán jīn gū liǎng彈筋估兩 | 指過分仔細地斟酌掂量輕重。 |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第一卷:“故意走出屋檐,件件的翻復認看,言真道假,彈筋估兩的在日光中炫耀。” |
yīn yáng liǎng miàn陰陽兩面 | 當面一套背后另一套,耍兩面手法。 | 浩然《艷陽天》第52章:“特別是那個陰陽兩面的馬之悅,跟村里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明來,又跟外地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暗往。” |
liǎng yǎn yī mǒ hēi兩眼一抹黑 | 瞎眼。比喻對周圍情況一無所知。 | 王朔《一點正經沒有》:“兩眼一抹黑兩耳不聞窗外事就在文學本體上倒騰先謂語后主語光動詞沒名詞一百多句不點標點看暈一個算一個!” |
sān yán liǎng yǔ三言兩語 | 三兩句話。形容言語十分簡短。 | 元 施惠《幽閨記 姐妹論思》:“有三言兩語,寄也無因。” |
zhí liǎng yòng zhōng執兩用中 | 指做事要根據不同情況,采取適宜的辦法。 | 《禮記·中庸》:“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
zhū liǎng fēn cùn銖兩分寸 | 指極少的數量。 | 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不使有銖兩分寸之加焉。” |
bǎi liǎng làn yíng百兩爛盈 | 兩:同“輛”;爛:燦爛;盈:充滿。指妝奩有一百輛車,光彩奪目。形容婚娶的鋪張奢華。 | 《詩經·大雅·韓奕》:“百兩彭彭,八鸞鏘鏘,不顯其光。” |
diān jīn bō liǎng掂斤播兩 | 估量輕重,比喻品評優劣或形容過分計較。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盡著你說短論長,一任待掂斤播兩。” |
liǎng guó jiāo bīng,bù zhǎn lái shǐ兩國交兵,不斬來使 | 指作戰雙方不能殺來往的使者。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5回:“兩國交兵,不斬來使,我們派個人去是決計不要緊的。” |
sān cháng liǎng duǎn三長兩短 | 比喻意外的災禍或事故;現多指死亡。 | 明 羅貫中《三遂平妖傳》:“萬一些后再有三長兩短,終不能靠著太醫活命。” |
liǎng dòu sāi ěr兩豆塞耳 | 比喻為局部的或暫時的現象所迷惑,不能認清全局或看到根本。 | 《鹖冠子·天則》:“夫耳之主聽,目之主明。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
yī huáng liǎng shé一簧兩舌 | 比喻胡言亂語。 | 漢 焦贛《易林》:“一簧兩舌,妄言諂語。” |
liǎng shì wéi rén兩世為人 | 好象重新來到人間。形容在非常危險的情況中幸存下來。 | |
dào sān bù zháo liǎng道三不著兩 | 道:說話;著:接觸到。說話三句有兩句說不到地方。形容說話不著邊際。 |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蘇王文<桂枝香>》:“道三不著兩,四下亂倡揚,取得經來唐三藏,再莫管他人瓦上霜。” |
sān rì dǎ yú,liǎng rì shài wǎng三日打魚,兩日曬網 | 比喻對學習、工作沒有恒心,經常中斷,不能長期堅持。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因此也假說來上學,不過是三日打魚,兩日曬網,白送些束修禮物與賈代儒。” |
liǎng xiāng qíng yuàn兩相情愿 | 兩方面都愿意。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五回:“太公,你也是個癡漢,既然不兩相情愿,如何招贅做個女婿。” |
liǎng quán qí měi兩全其美 | 全:顧全;在全;美:美好;美滿。做一件事圓滿地照顧到兩個方面;使兩方面都得到好處。 | 元 無名氏《連環計》第三折:“司徒,你若肯與了我呵,堪可兩全其美也。” |
liǎng yǎn qī hēi兩眼漆黑 | 比喻十分陌生 | 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上冊:“此番到吏部打點,正愁著兩眼漆黑,不知門徑,現在找到個人可以指點,豈不甚妙?” |
qīng fēng liǎng xiù清風兩袖 | 衣袖中除清風外,別無所有。比喻做官廉潔。也比喻窮得一無所有。 | 元·陳基《次韻吳江道中》詩:“兩袖清風身欲飄,杖藜隨月步長橋。” |
sān chuí liǎng bàng三錘兩棒 | 形容處事簡單明快。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29章:“他本來也沒準備耽擱這么長時間,心想行不行三錘兩棒就完了,他轉幾天就回來了。” |
mài suì liǎng qí麥穗兩歧 | 一根麥長兩個穗。比喻年成好,糧食豐收。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張堪傳》:“百姓歌曰:‘桑無附枝,麥穗兩岐。張君為政,樂不可支。’” |
liǎng liǎng sān sān兩兩三三 | ①謂三兩為群。②形容稀疏。 |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上卷:“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兩相抵。” |
liǎng shǒu kōng kōng兩手空空 | 兩只手都沒有一點東西。指沒有一點錢或財產。 | 清 袁枚《子不語》:“我客死于此,兩手空空。” |
shì bù liǎng cún勢不兩存 | 見“勢不兩立”。 | 《韓非子·孤憤》:“故資必不勝而勢不兩存,法術之士焉得不危?” |
yī shēn liǎng tóu一身兩頭 | 一個人同時有兩個主張。比喻無所適從。 | 漢 焦延壽《易林》卷八:“一身兩頭,近適二家,亂不可治。” |
sān hǎo liǎng qiàn三好兩歉 | 同“三好兩歹”。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四:“那女兒年方一十二歲,一貌如花,且是聰明,單只從小的三好兩歉,有些小病。” |
liǎng lèi chā dāo兩肋插刀 | 兩邊肋骨插上刀。表示不怕死;敢于赴湯蹈火。 | 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讓老喬先撤,你為他兩肋插刀頂上一陣。” |
liǎng tóu bái miàn兩頭白面 | 比喻表里不一,兩方面討好。 | 元 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二折:“則為你兩頭白面搬興廢,轉背言詞說是非。” |
sān fān liǎng cì三番兩次 | 屢次,多次。 | 元·張可久《天凈沙·春情》曲:“一言半語恩情,三番兩次丁寧。” |
yī tuī liǎng sǎng一推兩搡 | 形容一再推托。 | |
fēn sān bié liǎng分三別兩 | 同“分星擘兩”。 | 老舍《牛天賜傳》二十:“更使他慚愧的是,他分三別兩,誰的是誰的。” |
mō léng liǎng kě摸棱兩可 | 握持棱角,兩端皆可。比喻遇事不決斷可否,不分是非。 | 《舊唐書·蘇味道傳》:“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摸棱以持兩端可矣。” |
zuǐ shì liǎng zhāng pí嘴是兩張皮 | 愛怎么說就怎么說。 | |
èr xīn liǎng yì二心兩意 | 形容意志不專一、不堅定。 | 漢 王充《論衡 閑時》:“夫天地之神,用心等也。人民無狀,加罪行罰,非有二心兩意,前后相反也。” |
sān quán liǎng jiǎo三拳兩腳 | 形容不多幾下拳打腳踢。 | 《金瓶梅詞話》第一回:“三拳兩腳,和大蟲敵斗,把大蟲登時打死了。” |
pàn ruò liǎng rén判若兩人 | 判:判斷;評定;若:好像。評定一個人前后的表現;好像兩個人一樣;截然不同。 | 清 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五回:“須曉得柳知府于這交涉上頭,本是何等通融、何等遷就,何以如今判若兩人?” |
zuǒ yòu liǎng nán左右兩難 | 兩面為難,不容易決定。 | 元 楊顯之《瀟湘雨》第一折:“我欲待親自去尋來,限次又緊,著老夫左右兩難,如何是好?” |
zhū liǎng zhī jiān銖兩之奸 | 銖兩:極輕微的分量。比喻極其輕微的事。指輕微的邪惡。 | 東漢·班固《漢書·趙廣漢傳》:“廣漢精于吏務,善為購距,銖兩之奸,皆告之。” |
mó léng liǎng kě模棱兩可 | 模棱:說話處事含混;兩可:這樣也行;那樣也行。形容對事情的兩面沒有明確的態度或主張。 | 《舊唐書 蘇味道傳》:“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棱以持兩端可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