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guān)系,只列出前 100 個(gè)驚的成語(yǔ)
成語(yǔ) | 解釋 | 出處 |
---|---|---|
jīng xīn hài shén驚心駭神 | 謂內(nèi)心感到十分震驚。 | 《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須達(dá)聞?wù)f,驚心駭神,渴仰之情,不離心腑。” |
jīng shé rù cǎo驚蛇入草 | 形容草書寫得矯健而活潑。 | 唐 韋續(xù)《書訣墨藪》:“作一牽如百歲枯藤,作一放縱如驚蛇入草。” |
jīng shén qì guǐ驚神泣鬼 | 形容震動(dòng)很大,十分感人。 | 明·程登吉《幼學(xué)瓊林·文事》:“驚神泣鬼,皆言詞賦之雄豪;遏云繞梁,原是歌耷之嘹亮。” |
jīng huáng shī cuò驚皇失措 | 同“驚惶失措”。 | |
xīn jīng dǎn chàn心驚膽顫 | 見“心驚膽戰(zhàn)”。 | 《秦并六國(guó)平話》上卷:“城前發(fā)喊,驚得趙王心驚膽顫,文武諸將倉(cāng)皇無計(jì)。” |
yǎn tiào xīn jīng眼跳心驚 | 眼皮跳動(dòng),內(nèi)心驚恐。形容感到不安、害怕。 | 明·馮夢(mèng)龍《醒世恒言》第25卷:“好生奇怪,嚇得眼跳心驚,把個(gè)舌頭伸出,半晌還縮不進(jìn)去。” |
miào yǔ jīng rén妙語(yǔ)驚人 | 妙語(yǔ):有深意或動(dòng)聽的語(yǔ)言。絕妙動(dòng)聽的語(yǔ)言令人吃驚。 | |
shī jīng dǎo guài失驚倒怪 | 猶失驚打怪。驚恐;慌張。 | 《天花雨》第十四回:“回家方稀奇事,失驚倒怪落三魂。” |
jīng gōng zhī niǎo驚弓之鳥 |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diǎn)情況就惶恐不安。也作“傷弓之鳥”。 | 《晉書 王鑒傳》:“黷武之眾易動(dòng),驚弓之鳥難安。” |
jīng huāng wú cuò驚慌無措 | 同“驚惶失措”。 | 明·郭勛《英烈傳》第29回:“更深夜靜,不提防漢兵直抵磯下,鼓噪而前,驚慌無措。” |
zì xiāng jīng rǎo自相驚擾 | 自己人互相驚嚇不安。 | 《左傳·昭公七年》:“鄭人相驚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則皆走,不知所往。” |
chī jīng shòu pà吃驚受怕 | 受驚駭。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42回:“老父驚恐,宋江做了不孝之子,負(fù)累了父親吃驚受怕。” |
mào bù jīng rén貌不驚人 | 指相貌平常,沒有什么引人注意的地方。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11回:“看你這般人不出眾,貌不驚人,有何本事,要想做狀元么?” |
jīng hún shī pò驚魂失魄 | 同“驚魂喪魄”。 | 《抗日歌謠·歌頌八路軍》:“八路,八路……賽如猛虎;敵人一見,驚魂失魄掉屁股。” |
dà jīng shī sè大驚失色 | 色:神色。大為吃驚;臉色失常。形容極度驚恐。 | 明 羅貫中《三國(guó)演義》:“忽見曹操帶劍入宮,面有怒色,帝大驚失色。” |
jīng hún shè pò驚魂攝魄 | 見“驚魂奪魄”。 | 《花城》1981年第1期:“為了探索生命的奧秘,科學(xué)家們正付出艱辛的勞動(dòng)和經(jīng)歷著驚魂攝魄的斗爭(zhēng)。” |
xīn jīng ròu tiào心驚肉跳 | 擔(dān)心災(zāi)禍臨頭;恐慌不安。形容心神不安;極其恐懼。跳:發(fā)抖。 | 元 無名氏《爭(zhēng)報(bào)恩》:“不知怎么,這一會(huì)兒心驚肉戰(zhàn),這一雙好小腳兒再走也走不動(dòng)了。” |
niǎo jīng shǔ cuàn鳥驚鼠竄 | 見“鳥駭鼠竄”。 | 《明史·艾萬年傳》:“賊衣食易盡,生理一絕,鳥驚鼠竄。” |
jīng cái fēng yì驚才風(fēng)逸 | 指驚人的才華像風(fēng)飄逸。 | 南朝 梁 劉勰《文心雕龍 辨騷》:“不有屈原,豈見《離騷》!驚才風(fēng)逸,壯志煙高。” |
jīng yuán tuō tù驚猿脫兔 | 如受驚的猿猴、脫逃的兔子。形容迅速奔逃。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還虧得苗子的腳底板厚,不怕巉巖荊棘,就如驚猿脫兔,漫山越嶺的逃散了。” |
jīng huāng shī sè驚慌失色 | 見“驚惶失色”。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七十三回:“倪太守正與倪忠毫無主意,看見開門,以為惡奴前來陷害,不由的驚慌失色。” |
xīn jīng dǎn liè心驚膽裂 | 同“心驚膽戰(zhàn)”。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七十九回:“先鋒將魄散魂飛,合后兵心驚膽裂。” |
jīng xǐ ruò kuáng驚喜欲狂 | 既驚又喜,高興得都要發(fā)瘋了。形容喜出望外,過于興奮的情壯。 | 宋·洪邁《夷堅(jiān)志·乙志卷九·胡氏子》:“胡驚喜欲狂,即與偕入室,夜分乃去。” |
yī míng jīng rén一鳴驚人 | 比喻平時(shí)沒有突出的表現(xiàn);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jī)。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
jīng xīn chù mù驚心怵目 | 同“驚心駭矚”。 | 季新《紅樓夢(mèng)新評(píng)》:“如今批了出來,準(zhǔn)科學(xué)的學(xué)理,以指中國(guó)家庭的種種癥結(jié),使人閱之,驚心怵目。” |
ròu tiào xīn jīng肉跳心驚 | 形容擔(dān)心禍?zhǔn)屡R頭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 | 清 曹雪芹《紅樓夢(mèng)》第101回:“鳳姐此時(shí)肉跳心驚,急急的向秋爽齋來。” |
jīng xīn dòng pò驚心動(dòng)魄 | 原指作品文辭優(yōu)美;使人感受極深;震動(dòng)極大。后形容令人震驚、感動(dòng)、緊張之極。 | 南朝 梁 鐘嶸《詩(shī)品》上卷:“文溫以麗,意悲而遠(yuǎn),驚心動(dòng)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
jīng hóng yàn yǐng驚鴻艷影 | 驚鴻:輕捷飛起的鴻雁。形容女子輕盈艷麗的身影。多就遠(yuǎn)望而言。 | 清·王韜《鵑紅女史》:“遙見樓頭有一女子憑欄臨波凝睇,素妝淡服,豐神絕世,驚鴻艷影,湖水皆香。” |
yú jīng niǎo sàn魚驚鳥散 | 見“魚潰鳥散”。 | 《陳書·高祖紀(jì)上》:“公以國(guó)盜邊警,知無不為,恤是同盟,誅其丑類,莫不魚驚鳥散,面縛頭懸。” |
chǒng rǔ ruò jīng寵辱若驚 | 無論受寵、受辱,心里都要振動(dòng)。形容人非常計(jì)較得失。 | 先秦 李耳《老子》:“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
fēi niǎo jīng shé飛鳥驚蛇 | 像飛鳥入林,受驚的蛇竄入草叢一樣。形容草書自然流暢。 | 《法書苑》:“唐時(shí)一僧釋亞樓善草書,曾自題一聯(lián):‘飛鳥入林,驚蛇入草。’” |
dòng pò jīng xīn動(dòng)魄驚心 | 使人神魂震驚。原指文辭優(yōu)美,意境深遠(yuǎn),使人感受極深,震動(dòng)極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驚駭緊張到極點(diǎn)。 | 清 姚衡《寒秀草堂筆記》第三卷:“秀水所稱,光彩煥發(fā),動(dòng)魄驚心。” |
jīng huáng shī cuò驚惶失措 | 失措:舉止失去常態(tài)。驚慌惶恐;舉止失去常態(tài)。 | 唐 李百藥《北齊書 元暉業(yè)傳》:“孝友臨刑,驚惶失措,暉業(yè)神色自若。” |
jīng xīn cǎn mù驚心慘目 | 眼見之后內(nèi)心震動(dòng),感到悲慘。 | 清·俞蛟《夢(mèng)廠雜著·春明叢說·人骨箸記》:“骷髏累累,雜骨如竹頭木屑,堆置墻角如阜……不禁驚心慘目。” |
jiàn guàn bù jīng見慣不驚 | 經(jīng)常看到,習(xí)以為常。 | 宋·邵雍《首尾吟135首》:“見慣不驚新物盛,話長(zhǎng)難說故人稀。” |
hún jīng dǎn chàn魂驚膽顫 | 形容驚恐萬分。 | 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33回:“薛舉一枝畫戟神出鬼沒,若舞梨花,遍身解數(shù)。官軍看了,個(gè)個(gè)魂驚膽顫。” |
jīng xǐ jiāo jiā驚喜交加 | 兩種事物同時(shí)出現(xiàn)或同時(shí)加在一個(gè)人身上,又驚又喜。 | 金 董解元《西廂記》卷四:“生聞之,驚喜交集。” |
luán qí hóng jīng鸞跂鴻驚 | 比喻書法筆勢(shì)飛舉之態(tài)。 | 宋·黃伯恩《法帖刊誤·王大令書上》:“才披尺許目增明,鸞跂鴻驚欲飛逝。” |
jīng xīn dào dǎn驚心悼膽 | 悼:戰(zhàn)栗。形容恐懼到極點(diǎn)。 | 清 章炳麟《新方言 釋言》上卷:“今人言懼,猶曰驚心悼膽。” |
dān jīng shòu pà耽驚受怕 | 擔(dān)受驚嚇。 | 元 劉致《端正好 上高監(jiān)司》:“受官差在旅途,耽驚受怕過朝暮,受了五十四站風(fēng)波苦。” |
píng shēng mò zuò kuī xīn shì,bàn yè qiāo mén bù chī jīng平生莫做虧心事,半夜敲門不吃驚 | 平生:有生以來;虧心:違背良心。從來沒有干過違背良心的事,即使夜半人敲門也不吃驚。形容為人處事光明正大,心地坦然。 | 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二折:“平生莫做虧心事,半夜敲門不吃驚。” |
dǎn sàng hún jīng膽喪魂驚 | 同“膽裂魂飛”。 | 《醒世恒言·李汧公窮邸遇俠客》:“任你銅筋鐵骨的好漢,到此也膽喪魂驚,不知斷送了多少忠臣義士!” |
píng shēng bù zuò kuī xīn shì,yè bàn qiāo mén bù chī jīng平生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不吃驚 | 平生:有生以來;虧心:違背良心。從來沒有干過違背良心的事,即使夜半人敲門也不吃驚。形容為人處事光明正大,心地坦然。 | 魯迅《天花的薔薇》:“‘平生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不吃驚。’乙校不自心虛,怎能給恐嚇呢?” |
ròu chàn xīn jīng肉顫心驚 | 形容擔(dān)心禍?zhǔn)屡R頭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同“肉跳心驚”。 | 《三國(guó)演義》第九回:“吾近日肉顫心驚,恐非吉兆。” |
shòu chǒng ruò jīng受寵若驚 | 寵:賞識(shí)。因?yàn)榈玫綄檺刍蛸p識(shí)而又高興;又不安。 | 宋 歐陽(yáng)修《辭特轉(zhuǎn)吏部侍郎表》:“受寵若驚,況被非常之命,事君無隱,敢傾至懇之誠(chéng)。” |
jīng tāo jù làng驚濤巨浪 | 同“驚濤駭浪”。 | 清·李調(diào)元《大風(fēng)渡黃河歌》:“我聞黃河天上來,驚濤巨浪相喧豗。” |
yú jīng niǎo kuì魚驚鳥潰 | 像魚腐爛鳥潰散。比喻迅速崩潰,完全失敗。 | 《隋書·楊玄感傳論》:“民力凋盡,徭戍無期,率土之心,魚驚鳥潰。” |
xīn jīng dǎn luò心驚膽落 | 同“心驚膽戰(zhàn)”。 | 宋·歐陽(yáng)修《祭蘇子美文》:“人有遭之,心驚膽落,震汗如麻。” |
què fǎn luán jīng鵲反鸞驚 | 同“鵲返鸞回”。 | |
zǒu yǐn jīng shé走蚓驚蛇 | 蚓:蚯蚓。跑著的蚯蚓,驚走的蛇。形容矯健迅捷的筆勢(shì)。 | 元·湯式《一枝花·贈(zèng)明時(shí)秀》套曲:“錦繡額贈(zèng)新題走蚓驚蛇,丹青幀摸巧樣回鶯舞鶴。” |
jīng hún wèi dìng驚魂未定 | 驚魂:受驚嚇的心靈。形容受驚嚇后;心情還沒有平靜下來。 | 宋 蘇軾《謝量移汝州表》:“只影自憐,命寄江湖之上;驚魂未定,夢(mèng)游縲紲之中。” |
xīn jīng dǎn hán心驚膽寒 | 同“心驚膽戰(zhàn)”。 | 明·李日華《南西廂記·飛虎授首》:“心驚膽寒,渾身上淋漓雨汗。” |
láng gù jūn jīng狼顧麇驚 | 狼顧:狼行走時(shí)常回頭后顧,比喻后顧之憂;麇:獐子。比喻驚恐萬狀。 | 《新唐書·岑文本傳》:“大王誠(chéng)縱兵剽系,恐江嶺以南,向化心沮,狼顧麇驚。” |
dǎn chàn xīn jīng膽顫心驚 | 顫:發(fā)抖。形容害怕到了極點(diǎn)。 | 元 施惠《幽閨記 士女隨遷》:“生長(zhǎng)升平,誰曾慣遭離亂,苦怎言。膽顫心驚,如何可免。” |
xīn jīng dǎn zhàn心驚膽戰(zhàn) | 形容內(nèi)心極度驚懼恐慌。戰(zhàn):發(fā)抖。 | 元 無名氏《薩真人夜斷碧桃花》第三折:“一個(gè)個(gè)氣昂昂性兒不善,他每都叫吼捋袖揎拳,走的我腿又酸又軟,不由我不心驚膽戰(zhàn)。” |
jīng xīn xuàn mù驚心眩目 | 震動(dòng)人心,耀人眼目。 | 《隋書·經(jīng)籍志四》:“謂之天書。字方一丈,八角垂芒,光輝照耀,驚心眩目,雖諸天仙,不能省視。” |
jīng huáng wàn zhuàng驚惶萬狀 | 驚惶:害怕;萬狀:各種樣子,表示程度極深。形容害怕到了極點(diǎn)。 | 宋 陳亮《謝楊解元啟》:“憂患百罹而未艾,驚惶萬狀而莫支。” |
gǒu fèi bù jīng狗吠不驚 | 吠:狗叫聲。狗偶爾的叫聲不會(huì)引起驚慌。形容社會(huì)太平安定。 | 《后漢書·岑熙傳》:“(熙)遷魏郡太守,……視事二年,輿人歌之曰:‘我有枳棘,岑君伐之;有蟊賊,岑君遏之;狗吠不驚,足下生氂。’” |
dà chī yī jīng大吃一驚 | 形容非常吃驚。 | 明 馮夢(mèng)龍《警世通言》第28卷:“則一張那員外大吃一驚,回身便走,來到后邊,望后倒了。” |
jīng xīn duó mù驚心奪目 | 指內(nèi)心震動(dòng)很大,引起非常注意。 | 清·秋瑾《<中國(guó)女報(bào)>發(fā)刊詞》:“使我中國(guó)女界中放一光明燦爛之異彩,使全球人種驚心奪目,拍手而歡呼。” |
dǎn jīng xīn zhàn膽驚心戰(zhàn) | 驚:驚懼,害怕;戰(zhàn):發(fā)抖。形容非常害怕。 | 明·陸采《懷香記·索香看墻》:“可憐平地風(fēng)波變,天那好苦,霎時(shí)間膽驚心戰(zhàn)。” |
jīng xīn diào dǎn驚心掉膽 | 驚:驚嚇;掉:恐懼,戰(zhàn)栗。形容十分害怕或擔(dān)心。 | 章炳麟《新方言·釋言》:“今人言懼猶曰驚心掉膽。” |
jīng shì jué sú驚世絕俗 | 謂卓絕特異,使世人震動(dòng)。 | 宋·蘇軾《王元之畫像贊》:“公之所為,必將驚世絕俗,使斗筲穿窬之流心破膽裂。” |
jīng xīn chǐ pò驚心褫魄 | 見“驚心喪魄”。 | 明·焦竑《焦氏筆乘·支談下》:“世方驚心褫魄,我獨(dú)燕處超然。” |
niǎo jīng yú hài鳥驚魚駭 | 像鳥、魚那種受驚的樣子。 | 明·張居正《答蜀中開府譚二華書》:“其民獷悍易動(dòng),大抵綏之則靖,擾之則亂,怠則頓網(wǎng)詭銜,急則鳥驚魚駭。” |
jīng xīn diào pò驚心吊魄 | 見“驚心動(dòng)魄”。 | 清·無名氏《懼內(nèi)供狀》:“將登山臨水,總是驚心吊魄之場(chǎng)。” |
lìng rén chī jīng令人吃驚 | 讓人感到驚訝。 | 臧克家《以耳代目之類》:“這種以耳代目的情況是令人吃驚的,但這種情況卻并不是罕見的。” |
dǎn zhàn xīn jīng膽戰(zhàn)心驚 | 戰(zhàn):通“顫”,發(fā)抖。形容十分害怕。 | 元 鄭光祖《芻梅香》第三折:“見他時(shí)膽戰(zhàn)心驚,把似你無人處休眠思?jí)粝搿!?/td> |
jīng huáng shī sè驚惶失色 | 驚慌之極而面目變色。 | 元 孔齊《至正直記 羅太無高節(jié)》:“司徒稱名大呼,以手觸扃。從官偕至者,動(dòng)以百騎,驚惶失色” |
xīn jīng dǎn shè心驚膽懾 | 懾:恐懼。指人內(nèi)心驚懼害怕。 | 《敦煌變文集·長(zhǎng)興四年中興殿應(yīng)圣節(jié)講經(jīng)文》:“懷中履孝,道廣德新,合力義虧,仁者心驚膽懾。” |
shí pò tiān jīng石破天驚 | 山崩石裂;有驚天動(dòng)地之勢(shì)。原形容箜篌的樂聲忽然高亢;震動(dòng)了整個(gè)天界。現(xiàn)多指突發(fā)的大事或文章、議論的驚人。 | 唐 李賀《歌詩(shī)集 李憑箜篌引》:“女媧煉石補(bǔ)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
xīn jīng ròu zhàn心驚肉戰(zhàn) | 見“心驚肉跳”。 | 元·無名氏《爭(zhēng)報(bào)恩》第三折:“不知怎么,這一會(huì)兒心驚肉戰(zhàn),這一雙好小腳兒,再走也走不動(dòng)了。” |
yǔ bù jīng rén語(yǔ)不驚人 | 語(yǔ):言語(yǔ),也指文句。語(yǔ)句平淡,沒有令人震驚的地方。 | 唐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shì)聊短述》詩(shī):“為人性僻耽佳句,語(yǔ)不驚人死不休。” |
dān jīng rěn pà擔(dān)驚忍怕 | 擔(dān)心害怕。指常處在驚嚇、恐懼之中。 | 元 無名氏《盆兒鬼》第一折:“做買賣的擔(dān)驚忍怕,眼見得疏林老樹噪昏鴉。” |
chéng xū kě jīng乘虛可驚 | 乘:趁;虛:空虛;驚:驚嚇。趁敵人空虛可以恐嚇?biāo)?/td> | 《投筆膚談·達(dá)權(quán)》:“乘分可圖,乘虛可驚,乘敵可取。” |
bǐ chàng wú jīng匕鬯無驚 | 形容法紀(jì)嚴(yán)明,無所驚擾。同“匕鬯不驚”。 | 黃遠(yuǎn)庸《彈劾案與新內(nèi)閣》:“吾曹固甚望此震爍中外,匕鬯無驚之新閣出現(xiàn)者也。” |
hún jīng dǎn luò魂驚膽落 | 形容驚恐萬分。 | 《敦煌變文集·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目連雖是圣人,亦得魂驚膽落。” |
ròu tiào shén jīng肉跳神驚 | 形容擔(dān)心禍?zhǔn)屡R頭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同“肉跳心驚”。 | 老舍《神拳》第三幕:“知縣肉跳神驚坐立不安。” |
tiān jīng shí pò天驚石破 | 形容巨響或出人意外之事引起的震驚。 | 唐·李賀詩(shī)《李憑箜篌引》:“女媧煉石補(bǔ)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
jīng shī dòng zhòng驚師動(dòng)眾 | 比喻驚動(dòng)很多人來做一件事。 | 清·曹雪芹《紅樓夢(mèng)》第45回:“只怕燕窩我們家里還有,與你送幾兩。每日叫丫頭們就熬了,又便宜,又不驚師動(dòng)眾的。” |
bù míng zé yǐ,yī míng jīng rén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 鳴;鳥叫。比喻平時(shí)沒有突出的表現(xiàn),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jī)。 | 西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
jīng tāo hài làng驚濤駭浪 | 驚:驚異;濤:大波浪;駭:驚嚇。令人驚懼的大波浪。比喻險(xiǎn)惡的環(huán)境、遭遇或艱難的考驗(yàn)。 | 唐 田穎《玉山常文集 海云樓記》:“人當(dāng)既靜之時(shí),每思及前此所經(jīng)履之驚濤駭浪,未嘗不惕然。” |
dān jīng shòu pà擔(dān)驚受怕 | 驚:驚恐。擔(dān)受驚恐、害怕。 | 元 無名氏《盆兒鬼》第三折:“俺出門紅月乍平西,歸時(shí)猶未夕陽(yáng)低,怎教俺擔(dān)驚受怕著昏迷。” |
jīng hún luò pò驚魂落魄 | 同“驚魂喪魄”。 |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23章:“左昆山久歷戎行,也知道勝敗乃兵家常事,斷不會(huì)因吃了一次敗仗就驚魂落魄,不敢再戰(zhàn)。” |
shén sè bù jīng神色不驚 | 神色:神情。神情顯得沒有受到驚動(dòng)而十分鎮(zhèn)定。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靈》卷十:“和尚當(dāng)時(shí)被節(jié)度使拋向水中,神色不動(dòng),如今何得恁么地?” |
yǔ bù jīng rén sǐ bù xiū語(yǔ)不驚人死不休 | 語(yǔ):言語(yǔ)。形容作詩(shī)或?qū)懳恼聵O力追求尋覓驚人的佳句。 |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shì)聊短述》詩(shī):“為人性僻耽佳句,語(yǔ)不驚人死不休。” |
jīng jiàn hài wén驚見駭聞 | 見“驚耳駭目”。 | 清·劉大櫆《與王君書》:“以故凡厥所有,皆與世齟齬,只可自?shī)剩豢肮操|(zhì)。間嘗出以示人,驚見駭聞,非怒則笑。” |
jīng è shī sè驚愕失色 | 失色:由于受驚或害怕而面色蒼白。驚恐得改變了神色。形容十分吃驚。 | 《新編五代史平話·唐史·上卷》:“契丹以馬軍萬人拒之于前,將士皆驚愕失色。” |
chù mù jīng xīng怵目驚心 | 驚:震驚。看見事態(tài)嚴(yán)重,心里感到震驚。 | 聞一多《龍鳳》:“你記得復(fù)辟與龍旗的不可分離性,你便會(huì)原諒我看見‘龍鳳’二字而不禁怵目驚心的苦衷了。” |
piān ruò jīn hóng翩若驚鴻 | 翩:輕快;輕盈。輕快得像驚飛的鴻雁;形容姿態(tài)輕盈。 | 三國(guó) 魏 曹植《洛神賦》:“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 |
hǎi bō bù jīng海波不驚 | 驚:震動(dòng)。比喻平安無事。 | 唐·李庾《東都賦》:“開元太平,海波不驚,乃駕神都,東人夸榮。” |
jīng qún dòng zhòng驚群動(dòng)眾 | 見“驚師動(dòng)眾”。 | 明·袁宏道《與黃平倩書》:“凡事只平常去,不必驚群動(dòng)眾。” |
jīng ròu shēng bì驚肉生髀 | 驚嘆久處安逸,不能有所作為。 | 《三國(guó)志·蜀志·先主傳》裴松之注引晉司馬彪《九州春秋》:“備住荊州數(shù)年,嘗于表劉表坐起至廁,見髀里肉生,慨然流涕。還坐,表怪問備,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fù)騎,髀里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yè)不建,是以悲耳。’” |
yóu yún jīng lóng游云驚龍 | 形容書法精妙。 | 《晉書·王羲之傳》:“論者稱其筆勢(shì),以為飄若游云,矯若驚龍。” |
fēng chén zhī jīng風(fēng)塵之驚 | 風(fēng)塵:戰(zhàn)亂。戰(zhàn)亂發(fā)生的警報(bào)。 | 王闿運(yùn)《振威將軍張威墓志銘》:“歸葬時(shí),東夷有風(fēng)塵之驚,廷臣喧囂,倉(cāng)黃促戰(zhàn)。” |
jīng kǒng shī sè驚恐失色 | 害怕得臉都變了色。 |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32章:“滿朝文武見皇帝如此震怒,個(gè)個(gè)驚恐失色,替黃道周捏了一把冷汗。” |
xiāng jīng bó yǒu相驚伯有 | 伯有:春秋時(shí)鄭國(guó)大夫良霄的字,相傳他死后鬼魂作祟。形容無緣無故自相驚擾。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七年》:“鄭人相驚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則皆走,不知所往。” |
jīng tāo nù làng驚濤怒浪 | 同“驚濤駭浪”。 | 宋·韓拙《論觀畫別識(shí)》:“巔崖峻壁之間,一水飛出,如練千尺懸灑于萬仞之下,有驚濤怒浪,涌竑騰沸,噴濺漂流。” |
yī zuò jìn jīng一座盡驚 | 座:指在座的人。在座的人都感到驚奇。 | 漢·荀悅《漢紀(jì)·武帝紀(jì)》:“少君及言與人大夫游獵處,老人為兒時(shí)識(shí)其家處,一座盡驚。” |
yī zuò jiē jīng一座皆驚 | 在座的人都感到驚奇。 | 《三國(guó)志·魏志·王粲傳》:“粲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