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83 個疑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yí huò bù jiě疑惑不解 | 心中懷疑,不明白。 | 顧寄南《黃橋燒餅》:“他疑惑不解。陳毅同志告訴他,這是準備給俘虜吃的。” |
yí xíng wú chéng,yí shì wú gōng疑行無成,疑事無功 | 疑:疑慮。行動有疑慮就不會成功,做事有疑慮就沒有效果。 | 戰(zhàn)國·衛(wèi)·商鞅《商君書·更法》:“臣聞之:疑行無成,疑事無功?!?/td> |
yí xīn shēng guǐ疑心生鬼 | 指無中生有地亂猜疑,導致自己嚇唬自己。 | 宋·呂本中《師友雜志》:“嘗聞人說鬼怪者,以為必無此理,以為疑心生暗鬼,最是切要議論。” |
chí yí bù dìng遲疑不定 | 猶言遲疑不決。 | 《易·蒙》“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唐·孔穎達疏:“師若遲疑不定,或再或三,是褻瀆,瀆則不告。” |
xī yí kuāng miù析疑匡謬 | 解釋疑義,糾正謬誤。 | 清·王琦《李太白全集序》:“惜李集無有斐然繼起者,爰合三家之注訂之,芟柞繁蕪,補增闕略,析疑匡謬,頻有更定。” |
chí yí gù wàng遲疑顧望 | 猶言遲疑觀望。 | 唐·劉餗《惰唐嘉話》卷中:“[李勣]今若即發(fā)者,我死后可親任之,如遲疑顧望,便當殺之?!?/td> |
jiāng xìn jiāng yí將信將疑 | 將:又;且。有些相信;又有些懷疑。形容對事物的看法處于猶豫不決的狀態(tài)。 | 唐 李華《吊古戰(zhàn)場文》:“其存其沒,家莫聞之;人或有言,將信將疑?!?/td> |
hào wèn jué yí好問決疑 | 喜歡向別人請教,以解決自己的疑問。 | |
yǐ yí jué yí以疑決疑 | 用疑惑的認識來判斷捉摸不定的事物。 | 《荀子·解蔽》:“彼愚者之定物,以疑決疑,決必不當。夫茍不當,安能無過乎!” |
yīn yí yáng zhàn陰疑陽戰(zhàn) | 比喻侵略者氣焰囂張,逼使被侵略者奮起自衛(wèi)。 | 《周易 坤》:“陰疑于陽必戰(zhàn)?!?/td> |
jiě yí shì huò解疑釋惑 | 解:解釋;釋:消除。解答疑難問題,消除困惑情緒。 | 漢 孔融《薦禰衡表》:“使衡立朝,必有可觀。飛辯騁辭,溢氣坌涌,解疑釋結,臨敵有余?!?/td> |
yí wù tiān xià疑誤天下 | 疑:懷疑。令天下迷惑不解。 | |
yí shì wú gōng,yí xíng wú míng疑事無功,疑行無名 | 疑:疑慮。行動有疑慮就不會成功,做事有疑慮就沒有效果。 | 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趙策》:“臣聞之:疑事無功,疑行無名?!?/td> |
chí yí wèi jué遲疑未決 | 形容拿不定主意。 | 《新五代史 前蜀世家 王建傳》:“昭度遲疑未決,建遣軍士擒昭度親吏于軍門,臠而食之。 |
duō wén quē yí多聞闕疑 | 闕疑:把疑難問題保留下來,不下判斷。多聽一聽別人的言論,把疑難問題保留下來,暫不下判斷。也指知識淵博而治學嚴謹。 | 春秋·魯·孔丘《論語·為政》:“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 |
chí yí bù jué持疑不決 | 疑:疑慮。心懷疑慮,遲遲不能決定。 | 《周書·薛善傳》:“而崇禮猶持疑不決?!?/td> |
chéng yí kě jiàn乘疑可間 | 乘:趁;疑:猜疑;間:離間。利用對方的猜疑,可以進行離間活動。 | 《投筆膚談·達權》:“乘疑可間,乘勞可攻。” |
dòng yí xū gé恫疑虛猲 | 見“恫疑虛喝”。 | 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齊策》:“秦雖欲深入,則狼顧,恐韓、魏之議其后也,是故恫疑虛猲,高躍而不敢進,則秦不能害齊亦明矣?!?/td> |
mǎn dù yí tuán滿肚疑團 | 疑團:弄不清的問題。形容心里充滿了疑問。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87回:“弄得寶玉滿肚疑團,沒精打采,歸至怡紅院中?!?/td> |
háo wú yí yì毫無疑義 | 疑義:可疑的道理。絲毫沒有使人懷疑的地方。 | 清 劉鶚《老殘游記》第16回:“怎么他毫無疑義,就照五百兩一條命算呢?” |
zhì yí wèn nàn質疑問難 | 質疑:請人解答疑難;癌難:對于疑問反復討論、分析或辯論。提出疑難,請教別人或一起討論。 | 清 徐枋《與曾青藜書》:“此既古人之所有取,亦友朋質疑問難之一樂也?!?/td> |
yí sān huò sì疑三惑四 | 懷疑這個懷疑那個。指人多疑。 | |
yí shén jiàn guǐ疑神見鬼 | 形容非常多疑。同“疑神疑鬼”。 | 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五:“少見多怪,一點點兒眉毛大的事兒,就疑神見鬼似地!” |
hú yí wèi jué狐疑未決 | 狐疑:猶豫,狐性多疑。傳說狐貍多疑。形容心里疑惑,一時決定不下來。 | 《剪燈余話·賈云華還魂記》:“過橫樓西,適有兩巷相聯(lián),莫知何者可達,狐疑未決?!?/td> |
chí yí bù jué遲疑不決 | 猶豫疑惑,不能決定。 | 《隋書 段文振傳》:“遲疑不決,非上策也?!?/td> |
chí yí bù duàn遲疑不斷 | 猶言遲疑不決。 | 唐 韓愈《淪淮西事宜狀》:“遲疑不斷,未有能成其事者也。” |
tóu zhù zhī yí投杼之疑 | 投杼:拋下織布的梭子;疑:疑惑,疑心。比喻沒有事實依據(jù)的謠言所造成的疑慮。 | 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秦策二》:“其母懼,投杼逾墻而走?!?/td> |
yí xìn cān bàn疑信參半 | 懷疑相信各占一半。 | 宋 魏了翁《江陵別安撫書》:“少之時,有言人之簠簋不飾者,輒咎其誣人;迨稍涉世,疑信參半,今則信其有是人也?!?/td> |
bàn xìn bàn yí半信半疑 | 信:相信;疑:懷疑。有些相信;又有點懷疑。對真假不能肯定。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36卷:“若他們聽過了,半信半疑,若存若亡,安得不惰?” |
zuì yí cóng qīng罪疑從輕 | 疑:不能確定。罪行輕重有可疑之處,只應從輕判處。 | 東漢·班固《漢書·于定國傳》:“其決疑平法,務在哀鰥寡,罪疑從輕,加審慎之心?!?/td> |
yí sì zhī jiān疑似之間 | 疑似:既像又不像。指有所懷疑,不敢肯定的事。 | 唐·陸贄《論敘遷幸之由狀》:“斷速則寡恕于人,而疑似之間不容辯也?!?/td> |
yí xíng wú míng,yí shì wú gōng疑行無名,疑事無功 | 疑:疑慮。行動有疑慮就不會成功,做事有疑慮就沒有效果。 | 西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衛(wèi)鞅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td> |
jìn tuì hú yí進退狐疑 | 進退兩難,遲疑不決。 | 唐·李靖《李衛(wèi)公兵法·將務兵謀》:“信任過說,一彼一此,進退狐疑,部伍狼籍?!?/td> |
shēn xìn bù yí深信不疑 | 非常相信;毫不懷疑。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夢狼》:“慰藉翁者,咸以為道路訛傳,惟翁則深信不疑。” |
yí xīn shēng àn guǐ疑心生暗鬼 | 指因為多疑而產生各種幻覺和錯誤判斷。 | 宋 呂本中《師友雜志》:“嘗聞人說鬼怪者,以為必無此理,以為疑心生暗鬼,最是切要議論?!?/td> |
shǎng qí xī yí賞奇析疑 | 欣賞奇文而析其疑義。 | 晉 陶潛《移居》詩之一:“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td> |
háo wú yí wèn毫無疑問 | 不存在問題,十分肯定。 | 鄧小平《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毫無疑問,他們的這種威信、影響和經(jīng)驗乃是黨、階級和人民的寶貴財富?!?/td> |
chí yí guān wàng遲疑觀望 | 謂猶豫等待,不作決定。 | 清·李漁《比目魚·肥遁》:“相公,俞旨既下,就該速速抽身,為什么還要遲疑觀望?” |
hú yí bù duàn狐疑不斷 | 狐疑:猶豫,狐性多疑。傳說狐貍多疑。形容心里疑惑,一時決定不下來。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劉表傳》:“表狐疑不斷,乃遣嵩詣操,觀望虛實?!?/td> |
yuán yí zhì lǐ援疑質理 | 援:引、提出;質:詢問。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形容虛心請教,認真求學。 | 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聽?!?/td> |
tīng wēi jué yí聽微決疑 | 微:隱微。注意細微的情節(jié),解決疑難的問題。形容思想縝密,善于通過聽察解決疑難。 | 《鹖冠子·天則》:“圣王者有聽微決疑之道,能屏讒權實?!?/td> |
yóu yù hú yí猶豫狐疑 | 猶豫:遲疑不定;狐疑:狐貍多疑,因指猶疑不決。遲疑不決。 | 戰(zhàn)國·楚·屈原《楚辭·離騷》:“心猶豫而狐疑兮,欲自適而不可。” |
jū zhī bù yí居之不疑 | 對自己所處的地位,毫不懷疑。 |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五十五回:“且說秦鳳梧跟了張露竹洋行里那班人,天天鬧在一起,吃喝頑笑,大家知道他是個有錢的財主,恭維他觀察長,觀察短,秦鳳梧也居之不疑?!?/td> |
yí yí huò huò疑疑惑惑 | 懷疑別人,疑慮不安,猶豫不定。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01回:“自從昨夜見鬼,心中總是疑疑惑惑的,如今聽了大了這些話,不覺把素日的心性改了一半,已有三分信意?!?/td> |
bàn yí bàn xìn半疑半信 | 有點懷疑,又有點相信。表示對真假是非不能肯定。 | 唐 元稹《古筑城曲》:“因茲請休和,虜往騎來過。半疑兼半信,筑城猶嵯峨?!?/td> |
yí tuán mǎn fù疑團滿腹 | 疑團:許多弄不清的問題。形容心里充滿了疑問。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七回:“弄得寶玉滿肚疑團,沒精打采地,歸至怡紅院中?!?/td> |
yí nán zá zhèng疑難雜癥 | 難辨或難治的各種病癥。比喻難以理解或解決的問題。 | 魯迅《二心集 風馬?!罚骸叭欢窍旅娴囊粋€名詞,卻不寫尚可,一寫倒成了疑難雜癥?!?/td> |
yí guǐ yí shén疑鬼疑神 | 懷疑有神怪,魔鬼。①形容疑心太重,胡亂猜疑。亦作“疑神疑鬼”、“疑人疑鬼”、“疑神見鬼”。②形容事物神秘離奇,令人難以捉摸。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五回:“如今安公子正在個疑鬼疑神的時候,遇見了這等一個神出鬼沒的腳色。” |
zhòng nán qún yí眾難群疑 | 眾人心中都有疑難。 | 三國 蜀 諸葛亮《后出師表》:“群疑滿腹,眾難塞胸?!?/td> |
dōng cāi xī yí東猜西疑 | 謂胡亂猜疑。 | 沙汀《柳永慧》:“當我正在東猜西疑的時候,拖拉機忽然停在我的身旁,柳永慧把我叫上去了?!?/td> |
xíng jì kě yí形跡可疑 | 舉止和神情很值得懷疑。形跡:舉動和神色;可疑:值得懷疑。 | 清 孔尚任《桃花扇》:“圓老故交雖多,因其形跡可疑,亦無人代為分辯。” |
wú yōng zhì yí毋庸置疑 | 毋庸:不必。不必懷疑。 | 柯崗《逐鹿中原》第七章:“勝利仍操我手,這是毋庸置疑的?!?/td> |
zì xìn bù yí自信不疑 | 相信自己,絕不懷疑。 | 宋·蘇軾《司馬溫公行狀》:“為政之日,自信而不疑?!?/td> |
hú yí bù jué狐疑不決 | 狐疑:狐性多疑;猶豫;決:決斷。像狐貍那樣多疑慮而拿不定主意。比喻同事猶猶豫豫;拿不定主意。 | 南朝 宋 班固《后漢書 劉表傳》:“表狐疑不斷,乃遣嵩詣操,觀望虛實?!?/td> |
zhǔ shǎo guó yí主少國疑 | 君主年幼初立,人心疑懼不安。 |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于子乎?屬之于我乎?” |
yí xíng wú chéng疑行無成 | 疑:懷疑,猶豫。行動猶豫疑慮,就不能成功。 | 《商君書·更法》:“臣聞之,疑行無成,疑事無功。” |
yòng rén bù yí,yí rén bù yòng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 疑:不相信。任用一個人,就不要懷疑他;懷疑一個人,就不要任用他。 | 宋·陳亮《論開誠之道》:“臣愿陛下虛懷易盛,開心見誠,疑則勿用,用則勿疑。與其位,勿奪其職;任徽事,勿間以言?!?/td> |
jī yí sòng nán稽疑送難 | 考察疑端,排除難點。 | 清 張三光《蔣石原先生傳》:“聽斷之暇,進其子弟之秀美者,稽疑送難?!?/td> |
hú yí bù dìng狐疑不定 | 狐疑:猶豫,狐性多疑。傳說狐貍多疑。形容心里疑惑,一時決定不下來。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4回:“臣為將軍決一死戰(zhàn),萬死不辭,只恐將軍狐疑不定?!?/td> |
mǎn fù hú yí滿腹狐疑 | 一肚子的疑惑。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3回:“公子聽如此說,便不好問,只是未免滿腹狐疑?!?/td> |
zhì yí biàn huò質疑辨惑 | 謂提出疑問,請人解答并加以研究、辨析。 | 明·朱衡《道南源委》卷三:“[張彥清]初從朱子游,得其大旨,后與李公呂質疑辨惑,造諧益深。” |
dòng yí xū hè恫疑虛喝 | 虛張聲勢,恐嚇威脅。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蘇秦列傳》:“秦雖欲深入,則狼顧,恐韓魏之議其后也。是故洞疑虛喝,驕矜而不敢進。” |
mǎn fù yí tuán滿腹疑團 | 一肚子弄不清的疑問。指很多弄不清的問題。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87回:“弄得寶玉滿肚疑團,沒精打采,歸至怡紅院中?!?/td> |
yí rén yí guǐ疑人疑鬼 | 懷疑這個,懷疑那個。形容非常多疑。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02回:“無奈各房的人都是疑人疑鬼的不安靜,也添了人坐更,于是更加了好些食用。” |
yí yún mǎn fù疑云滿腹 | 心中充滿了疑惑。 |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五章:“那時我就懷疑:晚上行軍,怎么可以打燈籠呢?自己疑云滿腹,莫測玄奧?!?/td> |
wú kě zhì yí無可置疑 | 事實明顯或理由充足,沒有什么可以懷疑的。 | 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一編第五章第二節(jié):“戰(zhàn)國時某些地區(qū)已能制鋼,無可置疑。” |
xià chóng yí bīng夏蟲疑冰 | 比喻人囿于見聞,知識短淺。 | 語出《莊子 秋水》:“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 |
yí shì wú gōng疑事無功 | 工作信心不足,就不會有效果。 | 戰(zhàn)國·衛(wèi)·商鞅《商君書·更法》:“臣聞之:疑行無成,疑事無功?!?/td> |
yí lín dào fǔ疑鄰盜斧 | 疑:懷疑;斧:斧頭。懷疑鄰居偷他的斧頭。指不注重事實根據(jù),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 戰(zhàn)國·鄭·列御寇《列子·說符》:“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顏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tài)度,無為而不竊斧也。” |
wú róng zhì yí無容置疑 | 不會錯,毫無疑問。 | |
yí rén wù yòng,yòng rén wù yí疑人勿用,用人勿疑 | 懷疑的人就不要使用他,使用的人就不要懷疑他。指用人應充分信任。 | 《金史·熙宗本紀》:“疑人勿使,使人勿疑。自今本國及諸色人,量才通用之?!?/td> |
yí tuán mò shì疑團莫釋 | 心里有很多疑問,沒有解開。 | 清·許奉恩《里乘》第二卷:“微君言,疑團莫釋!” |
bù róng zhì yí不容置疑 | 容:容許;疑:懷疑。不容許有什么懷疑。指真實、正確和可靠。 | 宋 陸游《謂南文集》:“蓋其靈響暴著,亦有不容置疑者矣?!?/td> |
qún yí mǎn fù群疑滿腹 | 群:多;疑:疑問,困惑。形容猜疑心重。 | 三國·蜀·諸葛亮《后出師表》:“群疑滿腹,眾難塞于胸中?!?/td> |
zuì yí wéi qīng罪疑惟輕 | 疑:不能確定;惟:同“唯”,只有。罪行輕重有可疑之處,只應從輕判處。 | 《尚書·大禹謨》:“罪疑惟輕,功疑惟重?!?/td> |
láng gù hú yí狼顧狐疑 | 指左顧右昐,存有畏懼和猶豫之心。狼顧,狼走路時常?;仡^看;狐疑,狐貍本性多疑。 | 孫中山《布告全國同胞書》:“行事或虎頭鼠尾,而存心復狼顧狐疑。” |
xìn yǐ chuán xìn,yí yǐ chuán yí信以傳信,疑以傳疑 | 信:確實;疑:難于確定。確實可信的就按可信的傳下去,不可信的就按不可信的傳下去。指客觀公正地對待歷史問題。 | 西漢·司馬遷《史記·三代世表》:“一言有父,一言無父,信以傳信,疑以傳疑,故兩言之?!?/td> |
xíng jì kě yí行跡可疑 | ||
hú yí yóu yù狐疑猶豫 | 狐疑:狐貍多疑,因指猶疑不決;猶豫:遲疑不定。遲疑不決。 | 西漢·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狐疑猶豫,后必有悔?!?/td> |
chí yí bù dìng持疑不定 | 疑:疑慮。心懷疑慮,遲遲不能決定。 | 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二卷:“眾人持疑不定,六郎亦悶悶不樂。” |
háo bù chí yí毫不遲疑 | 毫:一點兒。一點兒也不遲疑。 |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他們毫不遲疑地向土豪劣紳營壘進攻?!?/td> |
yí shén yí guǐ疑神疑鬼 | 形容神經(jīng)過敏;總是沒有根據(jù)地胡亂猜疑。 | 明 徐光啟《欽奉明旨條畫屯田疏》:“蓋妄信流傳謂戾氣所化,是以疑神疑鬼,甘受戕害。” |
wú yōng zhì yí無庸置疑 | 事實明顯或理由充足,沒有什么可以懷疑的。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14章:“無庸置疑,處在他眼下的地位,這種被別人關懷所引起的美好情感,簡直無法用言語來表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