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chuí yī shang
注音ㄔㄨㄟˊ ㄧ ㄕㄤ˙
謂定衣服之制,示天下以禮。后用以稱頌帝王無為而治。
謂定衣服之制,示天下以禮。后用以稱頌帝王無為而治。
引《易·繫辭下》:“黃帝 堯 舜 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韓康伯 注:“垂衣裳以辨貴賤,乾尊坤卑之義也。”
漢?王逸 《機(jī)賦》:“帝 軒 龍躍,庶業(yè)是昌。俯覃圣恩,仰覽三光。爰制布帛,始垂衣裳。”
漢?王充 《論衡·自然》:“垂衣裳者,垂拱無為也。”
亦省作“垂衣”、“垂裳”。 南朝?陳 徐陵 《勸進(jìn)元帝表》:“無為稱於華舄,至治表於垂衣。”
唐?高適 《古歌行》:“天子垂衣方晏如,廟堂拱手無餘議。”
前蜀 杜光庭 《賀圣體漸痊愈表》:“伏惟皇帝陛下深仁御宇,至道垂裳,惠匝萬區(qū),恩周品物。”
清?查慎行 《恩賜新刻御制詩集恭紀(jì)》詩之二:“畊鑿萬方民擊壤,簫韶九奏帝垂裳。”
垂衣裳,典故名,典出《周易》卷八《系辭下》。垂,垂示。衣,上衣。裳,下服。以衣在上者象天,以裳在下者象地,故衣裳制作取象乾坤。 后遂以“垂衣裳”謂定衣服之制,示天下以禮。后用以稱頌帝王無為而治。亦省作“ 垂衣 ”、“ 垂裳 ”。
1.唐代著名學(xué)者孔穎達(dá)做注解釋說:黃帝制其初,堯舜成其末,垂衣裳者,以前衣皮,其制短小,今衣絲麻布帛,所制衣裳其制長(zhǎng)大,故云垂衣裳也。
2.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服牛乘馬,引重致遠(yuǎn)以利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