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
詞語解釋
二三
謂不專一;反復無定。約數,不定數。表示較少的數目,猶言幾。約數,不定數。猶言再三,多次。約數,不定數。謂第二或第三。即六。約數,不定數。謂二成或三成。
引證解釋
謂不專一;反復無定。
引《書·咸有一德》:“德唯一,動罔不吉;德二三,動罔不兇。”
孔 傳:“二三,言不一。”
《晉書·慕容垂載記》:“雖曰君臣,義深父子,豈可因其小隙,便懷二三。”
宋?文天祥 《羅融齋墓志銘》:“不以利害為二三。其忠信如此。”
《醉醒石》第四回:“這事斷要死爭,二三不得的。”約數,不定數。表示較少的數目,猶言幾。
引《國語·吳語》:“﹝ 越王 ﹞曰:‘ 勾踐 用帥二三之老,親委重罪,頓顙於邊。’”漢?王褒 《僮約》:“日暮以歸,當送乾薪二三束。”
唐?皎然 《詠小瀑布》:“瀑布小更奇,潺湲二三尺。”
《水滸傳》第五七回:“呼延灼 吃了一驚,便叫酒保引路,就田塍上趕了二三里。”
石楠 《張玉良傳》:“她一定會興奮得兩頰泛上荷紅,上面滴灑著二三點露珠。”約數,不定數。謂二成或三成。
引漢?班固 《西都賦》:“草木涂地,山淵反覆,蹂躪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
清?李漁 《奈何天·逃禪》:“正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約數,不定數。謂第二或第三。
引宋?陳亮 《謝張侍御啟》:“第其度程,亦在二三之數。”
約數,不定數。猶言再三,多次。
引《百喻經·婦詐稱死喻》:“婦於后時心厭傍夫,便還歸家,語其夫言:‘我是汝妻。’夫答之言:‘我婦久死,汝是阿誰?妄言我婦。’乃至二三,猶故不信。”
即六。
引《文選·何晏<景福殿賦>》:“故載祀二三,而國富刑清。”
張銑 注:“二三,謂 明帝 六年也。”
網絡解釋
二三 (詞語釋義)
對......三心二意。不專一;反復無定。
約數。表示較少的數目,猶言幾。
約數,程度:概率。謂二成或三成。
約數,序數詞。謂第二或第三。
二三相乘,即六。
程度副詞,猶言再三反復,多次。
分字解釋
※ "二三"的意思解釋、二三是什么意思由CNDU漢語詞典查詞提供。
二三造句
1.緊接著二三番進攻,城頭的姜鑲依法炮制,以逸待勞,不費一兵一卒,便將清軍阻于城下。
2.至于為什么要這樣修剪,卞師傅推測,可能是因為這些樹木離居民樓較近,為了防止對二三樓住戶的采光造成影響,才進行這樣大幅度的修剪。
3.若得其傳,知其止,則如數二三,辨黑白,人或見其莽然可左可右可移可易,而不知中間自有一定不易之法、尺寸不可遷改者。
4.只是,當年亞視力捧的對象是冠軍黎燕珊,加上原來的當家花旦麥翠嫻,葉玉卿的機會不多,一直只能演二三線角色。
5.但如果是二三十萬字的大長篇,反而可以出。
6.鮮志強四十二三,正值當年,精采秀發,身材健康不臃腫,穿著正式,不茍言笑。
7.以國家爵祿為私惠,膠固朋黨,遞相提挈,不過二三年,布滿要路,則誤朝迷國,誰敢有言。
8.太怙口距山海關約五百里,夏秋海濱,水阻泥淖,炮車日行不過二三十里,且有早道不通之處,猝然有驚,深慮緩不濟急。
9.未來二三十年,中國迅速進入老齡化社會,勞動力總量的增長放緩、停止,甚至可能下降,被撫養人口的負擔加重。
10.以前這里有篾竹街,所有的店都是賣竹器的,有二三十家,現在就剩下我們一兩家了。
11.村上春樹的出道作品。新井一二三?
12.滿屋子的青磚地面上二三十個孩子橫七豎八的或躺或坐,一個個要么一臉茫然,要么滿面淚痕。
13.弟弟肖城南至今打單身,且身患脊髓炎,哥弟倆都居住在破落的土磚危房里,全靠耕種幾分田,做二三十塊一天的零星小工過日子。
14.坐在車上看世界,始終隔著一層玻璃,不如用自己的兩條腿直接站在大地上,用自己的皮膚直接感覺到迎面刮來的風。新井一二三?
15.位于魯磨路盈龍科技大廈的沛欣瑜伽總部,轉換經營模式后,開張兩個月便吸引會員500人,二三十人的小班教學從早上到晚上不間斷。
16.廣州人多好酒,晚市散,男兒女人倒栽者,日有二三十余輩。
17.昨天一早,二三十名崇明阿嫂集體來到市區,參與支援春節保姆市場。
18.莊睿沒好氣地回答道,他也不想再擦下去了,那個切口距離翡翠不過二三厘米,干脆讓劉川這貨自己擦出來吧。
19.泉水復噴以來的記錄顯示,每年從11月到年底,泉水水位會呈現下降趨勢,降幅二三十厘米,這也就意味著瑪瑙泉極有可能再次發生不向護城河注水的現象。
20.政和三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與斗茶于寄傲齋,予為取龍塘水烹之而第其品。
相關詞語
- sān sān zhì三三制
- sān mù三木
- yī xīn wú èr一心無二
- sān zhì三至
- èr shī二師
- èr m?二馬
- èr bān二班
- èr b?i èr二百二
- sān b?i三百
- èr b?i wǔ二百五
- sān shēn diàn三身殿
- èr dīng二丁
- èr fēi二妃
- èr fú二伏
- èr shì二世
- yāo èr幺二
- shí èr zǐ十二子
- èr zhōng二中
- èr chuán二傳
- shí èr十二
- zài èr再二
- tiào èr shén跳二神
- yī fēn wéi èr一分為二
- sū èr蘇二
- shí èr shǔ十二屬
- èr dài二代
- shí èr céng十二層
- shí èr gōng十二宮
- shí èr mén十二門
- shí èr kè十二客
- sān shēn三身
- gù èr故二
- zhī sǐ mí èr之死靡二
- shí èr mài十二脈
- èr mìng d?ng二命黨
- b?i èr zǐ百二子
- yī gān èr jìng一干二凈
- sān guó y?n yì三國演義
- m? bā èr馬八二
- jiǔ èr九二
- xī èr gān淅二泔
- wú èr jià無二價
- diàn xi?o èr店小二
- shí èr qú十二衢
- shí èr yī十二衣
- jù yuè sān b?i距躍三百
- shí èr jiē十二街
- èr wáng二王
- sān nián bì三年碧
- shí èr tǒng十二筒
- yuán èr元二
- sān fāng三方
- èr shū二疎
- èr shū二叔
- sān mín zhǔ yì三民主義
- shí èr zhī十二支
- sān guó三國
- mò èr莫二
- èr gē二哥
- sān jié三節